HTTP到HTTPS的发展及优化
一、HTTP/0.9
- 只有get请求;
- 服务器返回的格式只能是html格式;
- 服务器响应数据之后自动关闭连接;
总结:http/0.9只是一个草案,纯文本格式。这时候还不支持传输图片、文件等超文本,并且是短连接。
二、HTTP/1.0
- 图像、视频等文本信息都能传输 ;
- 新增了post、put等请求;
- 新增了http header,状态码,缓存等基本功能;
- 依旧是短连接;
总结:http/1.0是http正式发布的第一个版本,这时候就属于超文本传输协议。
三、HTTP/1.1
- 新增Keep-alive选项,可自定义长短连接;
- 新增了head、options、delete等请求方式;
- 支持管道(pipeline)网络传输,只要第一个请求发出去了,不必等其回来,就可以发第二个请求
出去,可以减少整体的响应时间; - 允许响应数据分块(chunked),利于传输大文件;
总结:http1.1功能基本完善,接下来的版本主要考虑性能的优化;
在这里总结一下影响http/1.1性能的因素:
- 请求 / 响应头部(Header)未经压缩就发送,首部信息越多延迟越大。
- 发送冗长的首部。每次互相发送相同的首部造成的浪费较多 。
- 服务器是按请求的顺序响应的。尽管支持管道传输,如果服务器响应慢,会招致客户端一直请求不到数据,也就是队头阻塞;
- 没有请求优先级控制;
- 请求只能从客户端开始,服务器只能被动响应。
四、HTTP/2
- HTTP/2 协议是基于 HTTPS 的,所以 HTTP/2 的安全性也是有保障的;
- 引入HPACK头部压缩机制,通信双方同时维护一张映射表,如果之前发送过这个头部,那么头部信息改为对应的键值发送出去;
- 头部信息和数据体改为二进制格式,有利于加快计算机的解析速度;
- 数据流形式发送信息;
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称为一个数据流( Stream );
HTTP/2 的数据包不是按顺序发送的,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因此,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 - 多路复用技术,HTTP/2 是可以在一个连接中并发多个请求或回应,而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解决了队头阻塞文题;
- 服务器能主动推送,静态资源能主动发给客户端,减少延时的等待;
总结:HTTP/2 主要的问题在于,多个 HTTP 请求在复用一个 TCP 连接,下层的 TCP 协议是不知道有多少个HTTP 请求的。所以一旦发生了丢包现象,就会触发 TCP 的重传机制,这样在一个 TCP 连接中的所有的 HTTP 请求都必须等待这个丢了的包被重传回来。
五、HTTP/3
- 加入QUIC协议。HTTP/3 把 HTTP 下层的 TCP 协议改成了 UDP!UDP 发生是不管顺序,也不管丢包的,所以不会出现 HTTP/1.1 的队头阻塞 和 HTTP/2 的一个丢包全部重传问题。
- 头部压缩算法升级成了 QPack
- TLS升级成了最新的 1.3 版本
总结:QUIC 是新协议,对于很多网络设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 QUIC,只会当做 UDP,这样会出现新的问题。所以 HTTP/3 现在普及的进度非常的缓慢,不知道未来 UDP 是否能够逆袭 TCP。
六、未来可能的发展
#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