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错集-----Kubernetes(K8S)中node节点网卡莫名消失解决办法

本文讲述了在重启挂起的Node.js节点后,遇到ens33网卡丢失的问题,通过关闭NetworkManager服务并重启网络配置,成功解决了问题,恢复了网卡。

报错现象:
当将挂起的node节点重新启动时,发现网卡莫名奇妙的消失了,出现如下报错:
使用ifconfig找不到ens33网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重启网卡发现报错,检查网卡状态发现fail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决办法:

service NetworkManager stop       #关闭 NetworkManger 服务
chkconfig NetworkManager off      #永久关闭 Manager网卡
<think>我们正在处理一个关于在Kubernetes Flannel host-gw模式下进行抓包分析的问题。根据引用[1]和[2]的内容,我们知道host-gw模式使用路由表来实现Pod之间的通信,每个节点上的路由表将其他节点的Pod CIDR指向对应节点的IP地址。 用户的问题是:在Kubernetes中使用Flannel作为CNI并配置为host-gw模式时,如何对Pod之间的通信进行抓包分析? 思路: 1. 在host-gw模式下,节点之间的通信是通过节点上的路由表直接路由的,没有隧道封装(如VXLAN或IPIP),所以抓包时看到的是原始IP包。 2. 抓包的位置很关键,我们需要根据通信场景选择抓包点: a. 同节点内的Pod通信:通过cni0网桥,在cni0接口或Pod的veth接口上抓包。 b. 跨节点Pod通信: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出口网卡(如eth0)上抓包,因为数据包是通过节点间的网络直接传输的。 3. 由于Flannel host-gw模式下没有隧道封装,所以抓包时看到的是原始Pod IP之间的通信。 具体步骤: 场景1:同节点内Pod到Pod的通信 - 通信路径:Pod1 -> cni0 -> Pod2 - 抓包点: 1. 在Pod1的eth0(即veth的一端)上抓包 2. 在Pod2的eth0上抓包 3. 在cni0网桥上抓包(可以同时看到两个Pod的流量) 场景2:跨节点Pod到Pod的通信 - 通信路径:Pod1(节点A) -> 节点A的eth0 -> 节点B的eth0 -> Pod2(节点B) - 抓包点: 1. 在节点A的eth0上抓包(源IP是Pod1的IP,目的IP是Pod2的IP) 2. 在节点B的eth0上抓包(同样可以看到Pod1到Pod2的包) 3. 注意:在节点B上,数据包会通过路由表转发到cni0,然后到达Pod2,所以也可以在节点B的cni0上抓包。 另外,根据引用[2]中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分析Node到其他Node上的Pod、Pod访问Service等场景。 抓包工具选择: -节点上使用tcpdump - 在Pod内也可以使用tcpdump(如果Pod内有权限和工具) 具体命令示例: 1. 在节点上抓取特定接口的包(以eth0为例): ```bash tcpdump -i eth0 -nn 'net 10.244.0.0/16' -w host-gw.pcap ``` 这里使用`net 10.244.0.0/16`来过滤Pod的IP网段(假设Flannel的Pod网段是10.244.0.0/16)。 2. 在cni0网桥上抓包: ```bash tcpdump -i cni0 -nn -w cni0.pcap ``` 3. 在Pod内抓包(需要进入Pod): ```bash kubectl exec -it <pod-name> -- tcpdump -i eth0 -nn -w pod.pcap ``` 注意:Pod内可能没有tcpdump,需要提前安装。 4. 抓取特定Pod的流量(比如源IP或目的IP是某个Pod): ```bash tcpdump -i any -nn 'host 10.244.1.10' ``` 5. 分析Service流量:由于host-gw模式下,Service的ClusterIP是通过kube-proxy的iptables或ipvs规则转发的,所以抓包时需要注意: - 当Pod访问Service时,在Pod的网络栈上看到的是Service的ClusterIP,但经过节点上的iptables规则后,会被DNAT成Pod的IP。 - 在源Pod所在节点的出口网卡上抓包,将看到目标IP是Service ClusterIP的包(但实际在节点间传输时已经被转换成具体Pod IP,所以抓包看到的是Pod IP)。 - 为了抓取Service的流量,可以在源Pod所在节点上抓取cni0接口的包(此时还未做DNAT,可以看到ClusterIP),或者在目的Pod所在节点上抓取cni0接口的包(此时已经做了DNAT,看到的是Pod IP)。 注意:在host-gw模式下,跨节点通信时,数据包不会经过隧道封装,所以抓包看到的就是原始Pod IP包。 总结抓包步骤: 步骤1:确定要分析的通信场景(同节点Pod通信、跨节点Pod通信、Pod访问Service等) 步骤2:根据通信路径选择抓包点(源Pod节点、目的Pod节点、中间路由设备如果有权限) 步骤3:使用tcpdump在选定的接口上抓包,并保存为pcap文件 步骤4:将pcap文件下载到本地,使用Wireshark进行详细分析 另外,由于host-gw模式依赖路由表,在抓包前可以检查相关节点的路由表: ```bash ip route ``` 确保有到其他节点Pod CIDR的路由,且下一跳是对应节点的IP。 引用[2]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场景下的流量路径,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场景进行抓包。 相关问题: 1. 在Flannel host-gw模式下,如何验证节点之间的路由是否正确? 2. 当Pod访问Service时,在哪些位置可以抓取到ClusterIP? 3. 如何分析跨节点Pod通信中的网络延迟问题? 4. 在Kubernetes中,如何在不进入Pod的情况下抓取Pod的流量? 5. Flannel host-gw模式与VXLAN模式在抓包分析上有何不同? 注意:在回答中,我们引用了用户提供的引用[1]和[2],所以在末尾添加引用标识。</think>在 Kubernetes 中使用 Flannel 的 host-gw 模式进行抓包分析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通信场景选择抓包点。以下是详细的抓包方法和分析步骤: ### 🔧 一、抓包位置选择 在 host-gw 模式下,不同通信场景需在不同网络接口抓包: | **通信场景** | **抓包接口** | **关键特征** | |------------------------------|---------------------|--------------------------------------| | 同节点 Pod 间通信 | `cni0` 或 Pod 的 veth 接口 | 直接通过网桥转发,不经过物理网卡 | | 跨节点 Pod 间通信 | 节点物理网卡 (如 `eth0`) | 原始 IP 包,无隧道封装[^1] | | Pod 访问 Service ClusterIP | `cni0` 接口 | 可看到 DNAT/SNAT 转换过程 | | 节点访问 Service ClusterIP | `cni0` + `eth0` | 涉及 kube-proxy 规则处理 | | NodePort 服务外部访问 | `eth0` + `cni0` | 入口流量和 backend 选择过程 | ### 📡 二、关键抓包命令示例 #### 1. 跨节点 Pod 通信抓包(核心场景) ```bash # 在源节点抓包(查看出站流量) tcpdump -i eth0 -nn 'src net 10.244.1.0/24 and dst net 10.244.2.0/24' -w pod-cross-node.pcap # 在目标节点抓包(查看入站流量) tcpdump -i eth0 -nn 'src net 10.244.1.0/24 and dst net 10.244.2.0/24' -w pod-inbound.pcap ``` **分析要点**: - 确认路由跳转:数据包应直接发送到目标节点 IP(非隧道封装)[^1] - 检查 TTL 变化:正常跨节点通信 TTL 会减 1 - 验证 MAC 地址:目标 MAC 应为下一跳节点的 MAC #### 2. 同节点 Pod 通信抓包 ```bash # 在 cni0 网桥抓包 tcpdump -i cni0 -nn 'host 10.244.1.10 and host 10.244.1.20' -w same-node.pcap ``` **分析要点**: - 确认无物理网卡流量 - 检查 ARP 请求是否在本地解析 #### 3. Service 流量抓包分析 ```bash # 查看 ClusterIP DNAT 过程(在源 Pod 所在节点) tcpdump -i cni0 -nn 'port 80 and (host 10.244.1.10 or host 10.96.0.10)' -w service-dnat.pcap # 查看 NodePort 流量(在 backend 节点) tcpdump -i eth0 -nn 'tcp port 30080' -w nodeport-inbound.pcap ``` ### 🔍 三、路由表验证(host-gw 核心) 抓包前务必检查路由表,确认 host-gw 路由规则生效: ```bash # 查看节点路由表 ip route show | grep '10.244' # 预期输出示例: 10.244.1.0/24 via 192.168.0.101 dev eth0 10.244.2.0/24 via 192.168.0.102 dev eth0 ``` 每个其他节点的 Pod 子网都应有对应的 `via <节点IP>` 路由[^1] ### 📊 四、典型问题分析 #### 1. 跨节点通信失败 - **抓包现象**:源节点 `eth0` 有出包,目标节点 `eth0` 无入包 - **可能原因**: - 节点间防火墙阻断 - 路由配置错误(`ip route` 验证) - ARP 解析失败(检查 `arp -an`) #### 2. Service 访问异常 - **抓包现象**:ClusterIP 请求未 DNAT - **检查项目**: ```bash # 查看 kube-proxy 规则 iptables -t nat -L KUBE-SERVICES -v -n ``` ### ⚠️ 五、注意事项 1. **权限要求**:节点抓包需 `sudo` 权限 2. **抓包影响**:生产环境使用 `-c 100` 限制包数量 3. **时间同步**:跨节点抓包前用 `ntpdate` 同步时间 4. **封装检查**:host-gw 模式**不应**出现 VXLAN 或 IPIP 封装 5. **路由跟踪**:跨节点通信可用 `traceroute -n <目标PodIP>` 验证路径 ### 💻 六、Wireshark 分析技巧 1. 使用 `ip.dst == 10.244.0.0/16` 过滤 Pod 流量 2. 通过 **Statistics > Conversations** 分析通信矩阵 3. 使用 **TCP Stream** 重组 HTTP 等应用层协议 4. 检查 **Expert Info** 识别重传/乱序问题 ```mermaid graph LR A[抓包需求] --> B{通信类型} B -->|Pod to Pod| C{同节点?} C -->|是| D[cni0接口] C -->|否| E[eth0接口] B -->|Service访问| F[cni0接口] B -->|NodePort| G[eth0接口] D --> H[分析网桥转发] E --> I[验证路由跳转] F --> J[跟踪DNAT转换] G --> K[检查负载均衡] ``` ### 📚 相关问题 1. 如何区分 Flannel host-gw 模式和 VXLAN 模式的数据包特征? 2. 当跨节点 Pod 通信失败时,如何结合路由表和抓包结果进行诊断? 3. 在 Service 访问场景中,如何通过抓包验证 kube-proxy 的 iptables 规则是否生效? 4. 为什么 host-gw 模式在公有云环境中可能受限?如何解决? 5. 如何捕获和分析 Kubernetes 中的 DNS 查询流量? [^1]: Flannel host-gw 模式路由机制 [^2]: Kubernetes 网络流量分析实践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清风~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