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垃圾收集算法的实现涉及大量的程序细节,而且各个平台的虚拟机操作内存的方法又各不相同,因此在这不打算过多的讨论算法的实,只是介绍几种算法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1标记—清除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处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统一回收所有标记的对象,标记过程我在前一篇博客里介绍过了,有需要的可以再看一下,标记-清除算法是最基础的手机算法,因为后续的算法都是基于这种思路进行改进的。他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效率问题,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的效率都不高,另一个是空间问题.
实现:
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空间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以后运行过程中需要分配较大对象时,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内存而不得不提前出发另一次垃圾收回动作。
图解:(图片来源:https://blog.youkuaiyun.com/u010841296/article/details/50945390)
复制算法
目的:
为了解决效率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算法—复制算法。
实现:
他将可用内存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经使用过的内存一次清理掉,这样就使得每次都对半整个半区进行内存回收,内存分配时就不用考虑内存碎片等复杂情况,只要移动堆顶指针,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实现简单运行效率高。
不足之处:
这种算法的不好之处就是内存缩小为了原来的一半,代价过高。
图解:(图片来源:https://blog.youkuaiyun.com/u010841296/article/details/50945390)
标记—整理算法
目的:
复制算法在对象存活率较高的时候需要进行过多的复制操作,效率会变低,更主要的是想要节省百分之50的空间。
实现:
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标记—整理算法,标记过程与前面的算法相同,后续的操作不是直接对可回收对象进行清理,而是让所有存活的对象移向一端,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图解:(图片来源:https://blog.youkuaiyun.com/u010841296/article/details/50945390)
分代收集算法
一般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这样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适当的收集算法。在新生代中,每次垃圾收集时都有大批对象死去,只有少量存活,那就用复制算法,而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较高,没有额外内存进行分配担保,就要用标记—清理或者标记—整理算法进行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