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文化” 有一种看法,认为硅谷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很多的资金加总而成。这是一种机械的“三合一论”,与硅谷的发展事实不符。199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 Lee Saxenian)写了一本书:《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该书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顿附近有两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又有充足的资金——波士顿靠近纽约这一金融和商业的中心。在80年代前,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遥遥领先于硅谷。但是80年代以后,硅谷超越了前者。对此连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说,她在80年代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原来的主题是想论述硅谷为什么将走下坡路,因为那里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硅谷的收益增长得更快。这引起她深思,她试图去解这个谜,于是写了这本书。
栖息地原指动植物栖生之地。动植物之所以在此栖息是因为环境适宜,而环境则包括了复杂的因素,比如气温、湿度、植被,还有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硅谷说成是高科技创业公司的栖息地,说明其中层次复杂,难以用机械或电子工程的术语来恰当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学的术语作类比。这一栖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因素:①硅谷公司的生产结构是开放型的。②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③加州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④硅谷人容许失败。⑤硅谷人的生活和工作观是“活着为了工作”(Live to work),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工作为了活着”(Work to live)。硅谷人是工作狂。⑥在硅谷工作的外国移民特别多。⑦美国的全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NASDAQ)股票市场为硅谷公司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上只是对构成硅谷栖息地的不完全的描述。这些因素一起造成了一片新天地。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刚刚开始。
斯坦福师生创业是一种风气。硅谷的有些公司就是一些正在斯坦福就学的学生创办的。著名的例子是雅虎(Yahoo)。当时杨致远(Jerry Yang)和一个同学写了一个搜寻器的程序,放在学校的网络上。虽然很受欢迎,但学校管计算机的人抱怨网络因此变得太拥挤。结果他们就自己出来办了个公司,取名雅虎,纯属玩一玩。没有想到一不留神赚了大钱。斯坦福工学院的一座楼里先后诞生了三家著名公司:升阳(SUN)、硅谷图文(SGI)和思科(Cisco)。升阳的英文SUN是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创业人是斯坦福的师生,当发明了工作站(Workstation)后,便自己出来办了公司。开创硅谷图文公司的是斯坦福的一个教授,这已不是他的第一个公司了。网景浏览器的前身Mosaic原是伊利诺大学的教授开发的。伊利诺大学是在美国工程科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拥有超级计算机。斯坦福的Robert Clark发现后,把他们整个科研小组挖到硅谷,创立网景公司,并开发了网景浏览器,从此改变了人们上网的经历。网景公司上市时极为轰动。类似的,UNIX操作系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明的操作系统,现在被广泛应用在升阳公司的工作站上。
新竹的例子很有意义。我1988年访问中国台湾的时候参观过新竹科学园区,当时还不太成功。9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的留美学生回归,使得新竹成为一片新天地。六七十年代很多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公司工作,其中在硅谷的也不少。当时被认为是“人才外流”。到了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时候,这些人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做到高层管理人员(总裁、副总裁、部门经理)和高级工程师的职位。到了90年代初、中期,不少中国台湾留学生回台湾办公司,有些还两边跑。他们创办的公司,多与美国和硅谷有密切联系——不仅在产品和技术上,而且在市场和想法上——结果信息非常流通。现在再也没有人抱怨“人才外流”了。实际上现在是人才国际大循环。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台湾的新竹成为在美国国外与硅谷最为接近的“硅谷”。这使我想起,微软的人在回顾他们的创业史时曾说,他们是骑在IBM这头熊的背上发展的(riding the bear),当时他们只能骑到IBM上。中国台湾新竹现在就是骑在硅谷这头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