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顶级团队都在用C# 7元组命名?背后有这3个真相

第一章:为什么顶级团队都在用C# 7元组命名?背后有这3个真相

C# 7 引入的命名元组(Named Tuples)彻底改变了开发者处理轻量级数据结构的方式。相比传统的匿名类型或自定义类,命名元组在保持简洁的同时提供了清晰的语义表达,成为现代 C# 项目中的首选实践。

代码可读性显著提升

使用命名元组时,返回值的字段具有明确名称,无需依赖位置索引。例如:
// 使用命名元组返回用户信息
public (string Name, int Age, string Email) GetUserDetails()
{
    return ("Alice", 30, "alice@example.com");
}

// 调用时可直接通过名称访问
var user = GetUserDetails();
Console.WriteLine($"Name: {user.Name}, Age: {user.Age}");
该特性让代码自我描述能力增强,新成员阅读时无需查阅方法定义即可理解数据结构。

减少冗余的DTO类定义

传统做法中,即使只传递三个关联字段,也需创建独立的类或结构体。而命名元组允许在不污染命名空间的前提下完成相同任务。
  • 避免为一次性数据传输创建额外类型
  • 支持解构语法,便于局部变量拆分
  • 编译后仍为 ValueTuple,性能优于引用类型

与现代语言特性的无缝集成

命名元组可与模式匹配、解构赋值等 C# 高级特性协同工作。以下表格展示了其与其他数据载体的对比:
特性命名元组匿名类型自定义类
跨方法传递✅ 支持❌ 不支持✅ 支持
字段命名✅ 显式命名✅ 支持✅ 支持
内存开销低(值类型)中等高(堆分配)

第二章:C# 7元组命名的语法革新与底层机制

2.1 元组命名语法的演进:从Item1到语义化字段

早期C#元组使用默认的`Item1`、`Item2`等字段名,语法冗长且缺乏可读性。随着语言发展,C# 7.0引入了命名元组,支持语义化字段名,显著提升代码清晰度。
传统元组的局限
var data = (Item1: "Alice", Item2: 25);
Console.WriteLine(data.Item1); // 输出:Alice
虽然功能正常,但`Item1`和`Item2`无法表达实际含义,维护困难。
语义化命名的优势
var person = (Name: "Bob", Age: 30);
Console.WriteLine(person.Name); // 输出:Bob
字段名直接反映数据含义,增强可读性和类型推断能力。
  • 提升代码可维护性
  • 支持智能感知与重构
  • 编译时检查字段名拼写

2.2 编译器如何处理命名元组:IL层面解析

命名元组在C#中提供语义清晰的数据结构,但其底层实现依赖编译器的重写机制。编译器将命名元组转换为泛型`ValueTuple`类型,并通过属性名生成对应的`TupleElementNames`特性来保留名称信息。
IL中的元组表示
例如,C#代码:
(string firstName, string lastName) = ("John", "Doe");
被编译为对 `ValueTuple<string, string>` 的实例化。虽然变量名 `firstName` 和 `lastName` 不直接参与运行时行为,但编译器会在程序集的元数据中注入 `TupleElementNames` 属性以供反射使用。
关键元数据表项
元数据项作用
ValueTuple实际使用的结构体类型
TupleElementNames存储字段别名的定制属性

2.3 值类型与引用类型的元组性能对比实验

在高性能计算场景中,元组的数据类型选择直接影响内存占用与访问效率。本实验对比了值类型元组(如 `(int, double)`)与引用类型元组(如 `(string, object)`)在频繁创建、读取和销毁场景下的表现。
测试代码实现

// 值类型元组
var valTuple = (1, 2.5);
// 引用类型元组
var refTuple = ("hello", new object());
上述代码中,`valTuple` 存储于栈上,分配与回收成本低;而 `refTuple` 的字段涉及堆内存分配,需垃圾回收器管理,带来额外开销。
性能指标对比
类型分配速度内存占用GC 压力
值类型元组
引用类型元组显著
结果表明,在高频调用路径中优先使用值类型元组可有效提升系统吞吐能力。

2.4 使用命名元组重构遗留代码的真实案例

在维护一个老旧的财务数据处理模块时,原始代码使用位置索引访问元组元素,导致可读性差且易出错。
问题代码示例

# 原始实现:普通元组
transaction = ('PAY-2023-001', 1500.0, '2023-07-15', 'USD')
amount = transaction[1]
currency = transaction[3]
通过位置索引获取字段,语义模糊,修改时极易出错。
使用命名元组重构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Transaction = namedtuple('Transaction', ['id', 'amount', 'date', 'currency'])
transaction = Transaction('PAY-2023-001', 1500.0, '2023-07-15', 'USD')

# 现在可通过字段名访问
amount = transaction.amount  # 更清晰直观
currency = transaction.currency
命名元组保留了元组的轻量性和不可变性,同时提供自解释的属性访问,显著提升代码可维护性。
  • 无需引入完整类或第三方库
  • 兼容现有接受元组的函数
  • 字段名增强代码自文档能力

2.5 避免常见陷阱:可变性与装箱问题分析

在并发编程中,可变共享状态是导致数据竞争的主要根源。当多个Goroutine同时访问并修改同一变量时,程序行为将变得不可预测。
可变性引发的数据竞争
var counter int
func worker() {
    for i := 0; i < 1000; i++ {
        counter++ // 非原子操作,存在竞态条件
    }
}
上述代码中,counter++ 实际包含读取、修改、写入三步操作,无法保证原子性,可能导致计数丢失。
装箱带来的性能损耗
Go语言中将基本类型转为接口(如interface{})会触发自动装箱,带来堆分配和指针间接访问开销。频繁的装箱操作会显著降低性能,尤其在高并发场景下应避免使用sync.Map存储基础类型。
  • 优先使用sync/atomic进行原子操作
  • 通过chansync.Mutex保护共享状态
  • 避免在热路径上进行类型装箱

第三章:提升代码可读性与维护性的工程实践

3.1 让API返回值自我描述:命名元组的表达力优势

在设计高可读性的API时,返回值的清晰性至关重要。传统的元组虽轻量,但缺乏语义表达,调用者需依赖文档记忆字段顺序。命名元组(Named Tuples)通过赋予每个字段名称,显著提升代码自描述能力。
命名元组的定义与使用
以Python为例,使用`collections.namedtuple`创建具有字段名的元组类型: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ApiResponse = namedtuple('ApiResponse', ['status_code', 'message', 'data'])
response = ApiResponse(200, 'OK', {'user_id': 123})

print(response.status_code)  # 输出: 200
print(response.data)         # 输出: {'user_id': 123}
该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ApiResponse` 的命名元组,包含三个字段。相比普通元组 `response[0]`,`response.status_code` 直接表达了意图,无需查阅接口文档即可理解。
优势对比
  • 字段访问具名化,增强代码可读性
  • 保持轻量级,兼容元组的所有操作
  • 适用于频繁返回结构化数据的API场景

3.2 在LINQ查询中使用命名元组简化数据投影

在LINQ查询中,常需从集合中提取部分字段形成新结构。C# 7.0 引入的命名元组让数据投影更清晰直观。
语法优势对比
以往使用匿名类型进行投影:
var result = students.Select(s => new { s.Name, s.Age });
虽简洁但无法跨方法传递。而命名元组可明确指定成员名:
var result = students.Select(s => (Name: s.Name, Age: s.Age));
该语法返回 ValueTuple<string, int>,支持直接访问 result.Nameresult.Age
实际应用场景
  • 在多表连接后仅需特定字段时,减少DTO定义
  • 控制器间传递轻量级数据结构
  • 测试中快速构造预期输出
命名元组提升了代码可读性与维护效率,是现代C#开发中推荐的数据投影方式。

3.3 团队协作中命名约定的最佳实践指南

统一命名提升可读性
在团队协作中,一致的命名约定能显著降低理解成本。变量、函数、类和文件名应具备描述性,避免缩写歧义。例如,使用 getUserProfile 而非 getUP
常见命名规范对比
场景推荐格式示例
变量/函数camelCasecalculateTotalPrice
类名PascalCasePaymentProcessor
常量UPPER_CASEMAX_RETRY_COUNT
代码风格实例

// 定义用户服务结构体
type UserService struct {
    dbConnection *sql.DB
}

// 根据ID获取用户信息,命名清晰表达意图
func (s *UserService) GetUserByID(id int) (*User, error) {
    // 实现逻辑
}
该Go代码片段展示了结构体与方法的命名一致性:UserService 使用 PascalCase,方法 GetUserByID 表达完整语义,私有字段 dbConnection 采用 camelCase,符合语言惯例与团队协同需求。

第四章:现代C#开发中的高级应用场景

4.1 与模式匹配结合实现更清晰的业务逻辑分支

在现代编程语言中,模式匹配为条件逻辑提供了更声明式的表达方式。通过将数据结构与预期模式进行匹配,可显著提升分支逻辑的可读性与可维护性。
模式匹配的优势
  • 消除深层嵌套的 if-else 判断
  • 直接解构并绑定变量,减少冗余代码
  • 编译器可静态检查穷尽性,避免遗漏分支
实际应用示例

match user_status {
    Active { tier: "premium" } => send_vip_offer(),
    Active { tier: _ } => send_regular_reminder(),
    Inactive(days) if days > 90 => schedule_deletion(),
    Inactive(_) => send_reactivation_email(),
}
该 Rust 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模式匹配同时判断状态类型与内部字段。Active 和 Inactive 为枚举变体,匹配时直接提取 days 字段,并结合守卫条件(if days > 90)精确控制流程走向,使业务意图一目了然。

4.2 在异步方法中传递结构化上下文数据

在异步编程中,维持请求上下文的一致性至关重要。传统的参数传递难以满足跨协程、跨网络调用的场景,因此需要结构化的上下文机制。
使用 Context 传递请求元数据
Go 语言中的 `context.Context` 是标准解决方案,支持超时控制、取消信号和键值存储:
ctx := context.WithValue(context.Background(), "requestID", "12345")
go func(ctx context.Context) {
    if val := ctx.Value("requestID"); val != nil {
        fmt.Println("Request ID:", val)
    }
}(ctx)
该代码将请求 ID 注入上下文,并在子协程中安全读取。`WithValue` 创建带有键值对的新上下文,确保数据在异步调用链中一致传递。
上下文继承与生命周期管理
  • 子上下文继承父上下文的所有值和取消机制
  • 使用 `context.WithCancel` 可主动终止操作
  • 避免将普通参数通过 Context 传递,仅用于跨层级的元数据

4.3 使用命名元组优化单元测试中的断言可读性

在编写单元测试时,清晰的断言逻辑对维护和调试至关重要。使用普通元组存储测试用例数据常导致索引访问,降低可读性。
命名元组提升语义表达
通过 `collections.namedtuple` 定义结构化测试数据,字段名替代魔法数字,显著增强代码自解释能力。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TestCase = namedtuple('TestCase', ['input_val', 'expected_output', 'description'])
case = TestCase(input_val=5, expected_output=25, description="平方计算")

assert case.input_val ** 2 == case.expected_output
上述代码中,`TestCase` 命名元组封装输入、期望输出与描述信息。相比 `case[0]` 和 `case[1]`,字段名使断言意图一目了然,提升测试可维护性。
优势对比
  • 字段命名明确,消除位置索引歧义
  • 兼容元组操作,保持轻量特性
  • 支持默认值(通过 _make 和 defaults 扩展)

4.4 与记录类型(record)协同构建不可变数据模型

在现代Java应用中,记录类型(record)为创建不可变数据模型提供了简洁且类型安全的方式。通过仅声明字段,编译器自动生成构造函数、访问器和`equals/hashCode`实现,极大减少了样板代码。
基本语法与不可变性保障
public record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public Person {
        if (age < 0)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Age cannot be negative");
    }
}
上述代码定义了一个不可变的`Person`记录类。所有字段自动为`final`,构造逻辑可通过紧凑构造器验证输入,确保实例一旦创建便不可更改。
与工厂模式结合提升灵活性
  • 记录类型天然适合与静态工厂方法配合使用
  • 可封装复杂创建逻辑,同时保持外部不可变语义
  • 支持缓存实例,优化内存使用
这种组合方式在领域模型、消息传输对象(DTO)等场景中表现尤为出色。

第五章:未来趋势与生态演进展望

边缘计算与AI模型的融合部署
随着IoT设备数量激增,边缘侧推理需求显著上升。现代框架如TensorFlow Lite和ONNX Runtime已支持在ARM架构设备上高效运行量化模型。例如,在智能摄像头中部署轻量级YOLOv5s时,可通过以下方式优化加载逻辑:

// 使用Go语言调用本地推理服务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log"
    pb "path/to/inference/proto"  // gRPC定义
    "google.golang.org/grpc"
)

func main() {
    conn, err := grpc.Dial("localhost:50051", grpc.WithInsecure())
    if err != nil {
        log.Fatalf("无法连接到边缘推理服务: %v", err)
    }
    client := pb.NewInferenceClient(conn)
    resp, _ := client.Predict(context.Background(), &pb.Input{Data: imageData})
    log.Printf("检测结果: %+v", resp.Results)
}
开源生态的协作演进
Linux基金会主导的CDN-FG项目正推动联邦学习跨平台互操作标准。多个厂商基于统一协议实现模型参数交换,显著降低跨组织协作成本。
  • NVIDIA Clara用于医疗影像联邦训练
  • Intel OpenFL提供隐私保护下的分布式模型聚合
  • 华为云ModelArts Federated支持多租户隔离训练
可持续性驱动的技术选型
碳感知计算(Carbon-aware Computing)开始影响调度策略。Google Cloud Batch服务已支持将批处理任务调度至低碳电力时段执行。下表展示了不同区域的平均碳强度与任务推荐窗口:
区域平均碳强度 (gCO₂/kWh)绿色窗口
eu-west-223002:00–06:00 UTC
us-west-1380夜间优先
采用PyQt5框架与Python编程语言构建图书信息管理平台 本项目基于Python编程环境,结合PyQt5图形界面开发库,设计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图书信息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主要面向图书馆、书店等机构的日常运营需求,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图书信息的标准化管理流程。 系统架构采用典型的三层设计模式,包含数据存储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界面层。数据持久化方案支持SQLite轻量级数据库与MySQL企业级数据库的双重配置选项,通过统一的数据库操作接口实现数据存取隔离。在数据建模方面,设计了包含图书基本信息、读者档案、借阅记录等核心数据实体,各实体间通过主外键约束建立关联关系。 核心功能模块包含六大子系统: 1. 图书编目管理:支持国际标准书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专业元数据的规范化著录,提供批量导入与单条录入两种数据采集方式 2. 库存动态监控:实时追踪在架数量、借出状态、预约队列等流通指标,设置库存预警阈值自动提醒补货 3. 读者服务管理:建立完整的读者信用评价体系,记录借阅历史与违规行为,实施差异化借阅权限管理 4. 流通业务处理:涵盖借书登记、归还处理、续借申请、逾期计算等标准业务流程,支持射频识别技术设备集成 5. 统计报表生成:按日/月/年周期自动生成流通统计、热门图书排行、读者活跃度等多维度分析图表 6. 系统维护配置:提供用户权限分级管理、数据备份恢复、操作日志审计等管理功能 在技术实现层面,界面设计遵循Material Design设计规范,采用QSS样式表实现视觉定制化。通过信号槽机制实现前后端数据双向绑定,运用多线程处理技术保障界面响应流畅度。数据验证机制包含前端格式校验与后端业务规则双重保障,关键操作均设有二次确认流程。 该系统适用于中小型图书管理场景,通过可扩展的插件架构支持功能模块的灵活组合。开发过程中特别注重代码的可维护性,采用面向对象编程范式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组件设计,为后续功能迭代奠定技术基础。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基于SSM架构的学籍数据管理平台技术解析》 在当代数字化教育背景下,数据管理平台已成为教育机构运营的核心支撑。本系统以SSM技术组合为基础架构,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籍信息处理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实现教育数据的规范化管理与智能分析。以下从架构设计、技术实现与功能模块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系统架构设计 该平台采用分层式架构设计,充分体现模块化与可维护性特征。Spring框架作为核心容器,通过依赖注入机制实现组件解耦;SpringMVC架构负责前端请求的路由与响应处理;MyBatis数据层框架则封装了数据库交互过程,通过映射配置简化SQL操作。三层架构协同工作,形成高内聚低耦合的技术体系。 二、技术实现要点 1. Spring容器:基于控制反转原则管理业务对象生命周期,结合面向切面编程实现事务控制与日志管理 2. SpringMVC模块: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范式,规范Web层开发流程,支持RESTful接口设计 3. MyBatis组件:通过XML配置实现对象关系映射,提供动态SQL生成机制,显著减少冗余编码 三、核心功能模块 1. 学籍信息维护:实现学员基本资料的增删改查操作,涵盖学籍编号、个人信息、所属院系等关键字段 2. 学业成绩管理:支持课程分数录入与批量处理,提供多维度统计分析功能 3. 教学组织管理:建立班级体系与学员关联关系,实现分级数据管理 4. 权限控制机制: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划分管理员、教职工、学员三级操作权限 5. 系统审计功能:完整记录用户操作轨迹,构建安全追踪体系 四、系统开发方法论 在项目生命周期中,采用结构化开发流程。前期通过需求调研确定系统边界,中期完成数据库范式设计与接口规范制定,后期采用迭代开发模式配合自动化测试,确保系统交付质量。 五、技术演进展望 当前系统虽未集成智能算法,但为未来升级预留了扩展接口。可预见的技术演进方向包括: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智能预警、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深度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该平台通过SSM技术体系实现了教育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既展示了现代软件开发范式的实践价值,也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方案。这种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充分体现了软件工程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 资源来源于网络分享,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于商业,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think> 我们正在讨论Python中列表和元组的区别以及优先使用元组的场景。根据引用[1]、[2]和[3],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 **区别**: - **可变性**:列表是可变的(mutable),而元组是不可变的(immutable)。这意味着列表创建后可以修改(添加、删除、更改元素),而元组一旦创建就不能修改。 - **性能**:由于元组不可变,它们在存储和操作上更高效。引用[3]提到,元组比列表更轻量级,性能速度更优。此外,Python会对静态数据(如元组)做一些资源缓存,这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 **使用场景**:列表适用于需要频繁修改的动态数据集合,而元组适用于存储固定不变的数据(如常量、配置项、函数返回值等)。 2. **优先使用元组的场景**: - **数据保护**:当我们希望数据不被意外修改时,使用元组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 **字典键**:由于字典的键必须是不可变类型,因此元组(如果包含的元素也都是不可变类型)可以作为字典的键,而列表则不行。 - **函数返回值**:当函数需要返回多个值时,通常使用元组(如`return (x, y)`)而不是列表,因为返回的数据通常不应该被修改。 - **资源缓存**:引用[3]提到,Python会对元组这样的不可变对象进行缓存,因此重复使用相同的元组(如`(1, 2, 3)`)可能会指向同一个内存对象,从而节省内存。 - **作为记录**:元组常用于表示一个记录,例如从数据库中读取的一行数据,其中每个位置代表一个特定的字段。 下面我们用代码示例来说明: ```python # 列表(可变)示例 my_list = [1, 2, 3] my_list[0] = 10 # 修改第一个元素 my_list.append(4) # 添加元素 print(my_list) # 输出: [10, 2, 3, 4] # 元组(不可变)示例 my_tuple = (1, 2, 3) # my_tuple[0] = 10 # 这行会报错:TypeError,因为元组不可修改 # 字典键使用元组 coordinates = {(10, 20): "起点", (30, 40): "终点"} print(coordinates[(10, 20)]) # 输出:"起点" # 函数返回多个值(使用元组) def get_dimensions(): return 100, 200 # 这是一个元组,等价于(100, 200) width, height = get_dimensions() print(width, height) # 输出: 100 200 ``` 总结: - 当需要存储的数据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需要改变时,使用列表。 - 当数据是固定的、不需要改变,或者需要作为字典的键,或者需要保护数据不被修改时,优先使用元组。此外,元组在性能上也有优势,尤其是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 §§相关问题§§ 1. 在Python中,为什么字典的键必须是不可变类型? 2. 元组不可变,但若元组中包含可变元素(如列表),那么该元组还能作为字典的键吗? 3. 如何衡量列表和元组在内存占用和性能上的差异? </think> ### Python 列表和元组的区别及元组使用场景 #### 一、核心区别 | **特性** | **列表(List)** | **元组(Tuple)** | |----------------|----------------------------------|--------------------------------| | **可变性** | ✅ 可变(可增删改元素) | ❌ 不可变(创建后不能修改) | | **语法** | 方括号 `[]` | 圆括号 `()` 或直接逗号分隔 | | **性能** | 内存占用较高,操作稍慢 | 内存占用低约 20%,访问更快[^3] | | **缓存机制** | 无特别优化 | Python 会缓存静态元组资源[^3] | | **适用场景** | 动态数据集合 | 固定数据、常量或字典键 | #### 二、优先使用元组的场景 1. **数据保护需求**   当需要确保数据不被意外修改时(如配置参数、常量): ```python # 元组保护敏感配置 DATABASE_CONFIG = ("localhost", 3306, "admin", "secret") # DATABASE_CONFIG[0] = "hacker.com" # 会报错,防止篡改 ``` 2. **字典键(Dictionary Keys)**   因字典键必须不可变,元组可作复合键: ```python location_map = { (39.9042, 116.4074): "北京", # 经纬度坐标作键 (31.2304, 121.4737): "上海" } print(location_map[(39.9042, 116.4074)]) # 输出:北京 ``` 3. **函数多返回值**   轻量级打包返回值(比列表更高效): ```python def get_dimensions(): return 1920, 1080 # 隐式元组 width, height = get_dimensions() # 解包赋值 ``` 4. **高性能访问场景**   数据量大且只需读取时(如科学计算): ```python # 10万元组 vs 列表的内存对比(Python 3.10) import sys tuple_10k = tuple(range(10000)) list_10k = list(range(10000)) print(sys.getsizeof(tuple_10k)) # ≈80KB print(sys.getsizeof(list_10k)) # ≈90KB [^3] ``` 5. **线程安全环境**   多线程中不可变数据无需加锁: ```python # 多线程共享只读数据 SHARED_DATA = ({"user": "Alice"}, (2023, 12, 31)) # 安全访问 ``` #### 三、性能差异原理 元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内存分配**   元组在创建时固定内存块,而列表预留扩展空间   内存模型:$M_{\text{tuple}} = n \times S_{\text{ptr}} + C_{\text{header}}$   ($S_{\text{ptr}}$=指针大小,$C_{\text{header}}$=固定头开销) 2. **资源缓存**   Python 对短期存在的空元组进行单例缓存   `id(()) == id(())` 恒成立,减少内存碎片[^3] #### 四、选择建议 | **场景** | **推荐结构** | **原因** | |---------------------------|------------|-----------------------------| | 频繁增删改的数据集 | 列表 ✅ | 支持动态操作 | | 配置文件/常量定义 | 元组 ✅ | 防篡改 + 内存高效 | | 百万级只读数据 | 元组 ✅ | 内存节省 ≈20%[^3] | | 字典键含多个元素 | 元组 ✅ | 满足不可变性要求 | | 数据需序列化存储 | 元组 ✅ | pickle 序列化效率更高 | > 经验法则:默认用元组,除非需要修改数据[^1]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