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系统架构师通关经验分享】
(以下纯属本人血泪史,如有雷同,那说明你也考过软考高级。)
我是miki,普通二本在读,软考系统架构师的内容以及价值等方面我就不陈述了,我主要分享我的备考历程以及经验。因为我是在校学习,所以说考取证书的时间相对充裕,但我也是三次才撸下 2025 年上半年系统架构师证书。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看完你就知道——这证书完全是用头发和奶茶堆出来的。(纯经验可直接跳到最终建议)
经验分享(幽默版)
一、大一:从“Hello World”到“Hello 迷茫”
刚进校,我立志当算法男神,两周后男神变男神经——算法枯燥还挺难的 写多了实在没成就感。于是开启“资料收藏癖”:Java、Python、Go、Rust……文件夹塞得满满的,小伙伴们懂得都懂,但一年下来只学会了 C 语言+基础算法,打了打一些算法比赛。
二、大二:第一次翻车现场
由于我缺乏对自己的职业的规划,我再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我立刻把目标锁在“软件设计师”。结果——两科分别差 3、4 分。查分那天,我安慰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先叫声妈不过分。
三、大二下:上头报名,用脚思考
比赛打多了,人飘了。离考试还有俩月,我小手一抖报了“系统架构师”。当时的我:中级高级不就差一个字吗?
现实光速打脸:新版教材 700 多页,机考又改规则,旧网课像出土文物。我瞬间从“头铁”进化成“头秃”,我在心疼报名费啊,真的对于我这种清澈的大学生来说。
四、第一次进考场:炮灰的自我修养
技术深度靠临时抱佛脚的微服务商城,广度靠 PPT 架构图。
结果:
选择题 40→挂;
案例题 30→挂;
论文考场没进去→挂中挂。
备考群有人对答案,我听完直接原地裂开,干脆论文都没写,白送一次实战机会。
当晚我深刻怀疑人生:别人复习是查缺补漏,我是女娲补天。
五、大三上:鸡汤续命
刷到一句话:“焦虑源于预期>能力”。翻译成人话: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于是我——
• 把教材当小说二刷;
• 把历年真题当五三狂刷;
• 把论文当朋友圈日更。
然鹅,项目背景依旧空洞得像我的钱包。第二次考试前夕,考场太远+荷包太瘪,我战略性撤退——俗称“怂了”。
六、大三下:终极摆烂 or 终极内卷?
时间管够,我给自己开“魔鬼训练营”:
- 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给大脑装 SSD,读到能背出页码。
- 案例题:把真题按“犯罪现场”方式复盘——动机、手法、作案工具(技术栈)一个不落。
- 论文:16 篇底稿,场景全靠脑补,人称“嘴炮架构师”。
我还给自己编了个宇宙级项目,画架构图时 CPU 风扇都比我会吹。
七、再上考场:一个字,冲冲冲!
考场里一水儿的社会人,我这张学生脸就像奶茶里的椰果——格格不入。
论文题目一发,全场“哀嚎二重奏”。我挑了最眼熟的题,两小时狂敲 2000 多个字,
交卷那一刻,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点一首《凉凉》,我的内心疯狂祈祷。
八、查分现场:太激动了
成绩一科一科蹦出来:
综合知识:50(稳);
案例分析:47(稳);
论文:45(压线真香)。
我嗷一嗓子到处跑来跑去让和我一起学习的同学知道,这个那一刻我明白:证书不会辜负每一根掉落的头发——它只是迟到,不会缺席。
九、彩蛋:给后来人的毒鸡汤
- 教材再厚,也厚不过你的拖延症。
- 论文不会写?先写 10 篇再谈灵感。
- 项目没经验?把脑洞开到最大,再给它配个 PPT。
- 最最重要的:别把软考当终点,它只是程序员升级路上的一个小野怪。
十、最终建议
系统架构师考试的知识点,主要考察偏重后端开发方向。
针对于选择题部分:做过后端技术项目的小伙伴且自身的基础知识相对牢固,备考考试在时间规划上要快得多。对于没有基础的小伙伴来讲也无伤大雅。着重刷选择题的知识点,因为选择题的知识点就是教材里面的知识题型,你就必须要熟悉教材里面常考的内容,这个知识点内容就得自己提炼,然后不断的通过刷题来增强你的记忆以及思维逻辑。选择题在我看来就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静下心来记忆这一部分是最简单的。
针对于案例题偏向于应用,用自身的经验可以弥补。因为考试的内容很多的技术应该都是工作中运用过的或者沾边的。这个案例题的准备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效果的,我做了近几年的真题发现案例题出题基本是没有出题的特定题型,有一部分是考察的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更多考察的知识范围很多时候是超纲的,且又是目前企业主流的技术,所以对于真正从事这个行业几年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家常便饭,但对于没有基础经验的小伙伴以及和我一样普通的人来说(天才小伙伴除外),我们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技术的运用以及实践上,这一点是最花费时间的,因为很多的知识点是目前的主流后端技术,若不掌握一些,案例题里出现的一些题目你就只能靠蒙,这并不是稳健的打法。案例刷题其实效果并不大。
针对于论文,首先你得有一个项目背景,这个项目最好是你亲身经历的,或者说是你特别熟悉的一个项目,然后将这个项目论文模板化,也就是套题目技术的时候自己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个技术可以具体运用到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点,能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考试的时候你并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只有足够的熟悉,才能心到文到,考场的时间是相对紧促的,2000多个字还要考验你的手速,所以说尽量的熟悉,论文相对来讲还是有一点点有迹可循,你可以多写几篇论文底稿,有很多的方向,比如说一些热点话题的以及热点技术都有可能出题,你可以自己针对性的去预测一些考点方向,我考试的时候也是预测了很多方向,考前准备了16篇论文,但是考试的时候还是一个都没预测上,但你在收集资料写论文的时候你会更加体会这个过程,更明白论文模板框架,以及技术的运用层面,因为你要写这方面的文章就要去查对应的论文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技术是怎么实现的,绝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做到有理有据。或许考试就刚好考到了你准备过程中的某一篇或者你学习的某个技术应用呢?
整个备考并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是不断的沉淀自己,在自己学到技术的同时,顺便把证书拿下,因为考证并不是目的,让自己更强让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更有体系才是最终的目的。针对于不同的人,准备的周期自然也就不同,学习是自己的,别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的规划自身的学习。希望我的经验分享对你有帮助。
最后用火龙果的话收个尾:
“要想成就非凡的大业,就要用非凡的手段。”
翻译一下:
集中一点,登峰造极;
实在不行,再来一次。
愿你们考的都会,蒙的全对,论文写得像亲身经历,查分那天叫得比我小声点。
经验分享(具体版)
我是一个大三下学期,也就是2025年上半年,考取的系统架构师。首先说结论,我是一个普通二本的学生,但我确实热爱计算机,于是从大学一进学校就开始学。考了三次才拿下,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
最开始我学算法,后来算法没给我带来特别大的成就感,于是就在网上寻找各种学习资料。方向太多,我也很迷茫,整个大一只学了C语言和一些基础算法,顺带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大二开学后,我跟学长学姐一起打比赛,他们的建议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职业规划。由于一直迷茫,我最初把软考的软件设计师当作目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最开始学Java和后端一整套技术,但因为时间紧、自学为主,基础还是太差。大二上学期考软件设计师,两科各差三四分。虽然失败,我却更确信下次能过,于是大二下学期继续准备。
大二下学期,我参加的比赛多了,眼界比大一开阔,学习动力也更强,于是潜心修炼。可在报名前几天,我觉得没必要再考中级,感觉自己能力已够,于是有点飘:要不直接冲高级?反正高级也就比中级多学一点知识吧。瞄了眼考纲,发现不少内容与软件设计师重叠,便直接报了高级系统架构师,那时离考试只剩两个月左右。不出意外的话,意外还是来了。
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高级的知识体系比中级庞大得多,又恰逢新版教材、新大纲,还改成机考。市面上的资料都是多年前的,面对新教材,我有点慌:700多页的教材要全啃,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慢慢摸索,找网课,发现旧资源依旧能用,理论知识点也相通。
学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以当时的技术储备,完全够不到系统架构师的门槛,很多技术听都没听过,更别提写论文;连案例题都看不懂,什么Redis、消息队列、微服务……于是重新沉下心学理论。可学完后仍觉得像纸上谈兵,枯燥乏味,几度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下来。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软考理论叠加Java后端技术的沉淀。还剩一个月时,技术学得慢,知识点太多,只能加快进度。
最后十天,我硬凑了一个微服务商城项目,心想技术深度应该够了。可刷题量不足,案例题没练,论文没写,这次八成是炮灰。但我不死心,冲了再说!
考试当天,考场里大多是上班族,我这张学生脸混在其中,着实稚嫩,确实像个愣头青。
成绩出来:选择题40,案例题里一道12分的书背知识我写错,只拿30分。提醒一句,考试期间千万别对答案。我在备考群听他们闲聊,发现案例估计上不了45,干脆连论文都没去写,白白浪费一次实战机会。
我知道又凉了,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无能。消沉一段时间后,刷到一句话: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预期大于能力,目标设太高,去挑战不可能,收到的只能是打击。于是大三上学期重振旗鼓,把理论和实践重新学了一遍。第二次准备依旧仓促:选择题刷了很多,案例题也做了,但论文准备时间紧,项目背景太吃经验。我本科没实习过,没接触过企业真实项目,只能照搬网课里的技术方案。用学习项目当背景写了好几篇论文,内容空洞,全是理论陈述,技术实现也存疑。再加上考场太远,路费不少,我索性放弃第二次考试。
大三下学期,针对这次考试,我准备得很充分:时间充裕,知识储备也不像前两次那样匮乏。我开始刷题,总结历年真题、案例分析和论文出题规律,不断优化自己的短板。
对于系统架构,我给自己开“特训营”: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技术去架构一个软件。因为没有真实的大型项目经验,只能自己模拟整个架构流程。最终设计了一个项目,把它当作论文模板,所有技术点都放了进去。技术考察主要在案例,比如考Redis,我就系统学Redis,从基础到项目——具体是哪个项目,懂的都懂。
高层架构画好后,我打算独立开发,却低估了工作量:数据库、设计模式、服务器集群、前后端……全得设计。学校课程又紧,最终只停留在理论设计层面层面,并没有编码完成,只做了一小部分。但也必须尽量把项目想得完整,设计的合理。
缺实战经验,只能狂看论文文献,搞清技术使用场景。论文写作必须真正理解题目技术,知道它在哪用、怎么用。有人说论文简单,有人说难;对有项目经验的人确实容易,对我这种没上过班的就难了。为保险起见,我写了16篇论文底稿,覆盖不同技术场景。
一切就绪,我走进考场。选择题心里有底,案例和论文最虚。如今出题紧贴主流技术,我只能选择性突击,技术并不能达到精通,只能达到勉强能用的水平,但别无他法。
下午论文题目一发,全场叹气,题目几乎无迹可寻。但好在我熟悉里面的其中一个技术要义,在我实践一些学习项目的时候正好使用过,于是我挑了这个相对顺眼的一题,第一次完整考完。两小时构思并敲完2000多个字,先列框架,再填技术细节。时间飞快,只能边写边想。有真实项目经验的人写论文像在讲故事;我这种模拟场景,只能拼命往合理里编。
考完觉得希望不大,教材资料全留在寝室,已做好长期抗战准备。查成绩那天,和同学一科一科蒙分,最后确认通过时,我直接吼了出来:我过啦!压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我知道自己不聪明,但我做到了,超越了过去的自己,这一刻,所有付出都值得。
谢谢你读完我的备考历程以及经验,若对你有帮助,那就更好了!
1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