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说Ⅳ】肖桐教授:机器翻译中的高效神经网络模型

东北大学肖桐教授分享了深度学习驱动下机器翻译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大模型带来的性能提升与研发挑战。他揭示了如何在保持高效的同时应对模型复杂性和部署成本问题。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欢迎来到2022 CCF BDCI大咖说系列专题报告

听顶级专家学者围绕特定技术领域或选题,讲述自身成果的研究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

便于广大技术发烧友、大赛参赛者吸收学术知识,强化深度学习

每周一、三、五,「大咖说」与你相约“一碗数据汤”~

本期大咖:肖桐,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系系主任,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主任,小牛翻译联合创始人 。

于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曾赴英国剑桥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高水平会议及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并撰写专著《机器翻译:基础与模型》。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成功研发了NiuTrans、NiuTensor等开源系统。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首届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NLP青年新锐奖。任ACL、EMNLP、AAAI等国际著名会议及期刊的领域主席、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并多次获得ACL、NAACL等会议的Outstanding Reviewer、Outstanding Action Editor。

研究方向: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

分享主题:机器翻译中的高效神经网络模型

近年来,在深度学习包括神经网络方法的推动下,预训练模型等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技术产生了巨大的进展。GPT-3、Transformer等大模型的预训练模型带来了NLP包括机器翻译在内的技术变革,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我们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时,会发现神经网络也变得越来越深。自然语言处理相对来说,早期深层网络、复杂网络在使用上可能还不太深入,近几年完全不一样,特别是以预训练模型这种大模型为代表的通用模型,使得极深极宽的网络也在NLP包括其他的任务里得到大规模应用,并在各大比赛中取得非常好的成绩,展现出这类方法的有效性。

但从应用的角度看,使用大模型来构建机器翻译、问答对话等系统这类方法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研发难度变大,运算成本提高;二是复杂模型在部署时难度也很大,成本很高,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戳视频,让我们跟随肖桐教授,一起探秘。

【大咖说Ⅳ】肖桐教授:机器翻译中的高效神经网络模型

希望大家听完老师的分享,能学以致用,应用到竞赛中打怪升级、实操进阶哟~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