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为什么“停止推理”是个问题?
在理想情况下,模型接收输入,运行完整的计算图,然后给出一个完美的输出。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生成式模型(如LLaMA、GPT、文生图模型)和在线推荐/风控场景中,我们迫切需要在适当的时机提前结束推理,以避免:
- 资源浪费:生成式模型生成100个token的耗时和成本是生成10个token的10倍。
- 提升响应速度:用户希望尽快看到第一个字,而不是等全部生成完毕。
- 满足业务规则:例如,当模型已经以高置信度判断一条评论为负面时,无需继续计算。
- 处理无效生成长文本:当模型开始重复或生成无意义内容时,需要及时中断。
面试官考察这个问题,意在评估你是否具备将模型从“实验室玩具”变为“生产级服务”的工程化思维。

第一章:基础概念与核心机制
面试官问题1:请解释一下在文本生成任务中,停止推理最常见的机制是什么?它的原理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最常见的机制是 “停止标记” 机制。
原理:在模型训练时,我们会在每个序列的末尾添加一个特殊的令牌,即停止标记(如 <EOS>, End-of-Sequence)。模型在学习预测下一个token时,也会学习在何时该预测出这个 <EOS>。
推理过程:
- 模型以自回归的方式,根据当前所有已生成的token,预测下一个概率最高的token。
- 在每一步生成后,我们都会检查最新生成的token是否是
<EOS>。 - 如果“是”,则立即停止推理,并将
<EOS>之前的内容作为最终输出返回。 - 如果“否”,则将新token加入序列,继续下一步生成。
这就像一个学生在做填空题,他知道当填出“结束”这个词时,整句话就完成了,无需再写。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81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