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门店、展馆展厅等场景中,实时掌握进店人数与顾客停留时间,是优化运营策略的核心依据。基于 RV1126B 边缘计算平台,我们搭建了一套轻量化人流检测 Demo—— 通过摄像头采集画面并本地化处理,实现了精准的客流计数与停留分析。更关键的是,这套方案的技术逻辑与应用场景深度绑定,既保证了检测精度,又适配了实际运营需求。
我们的频道将会持续更新 AI Camera 的相关内容,更多详细信息与源代码请见于我们的Hackday频道与Github仓库。
Hackday栏目:https://hackaday.io/project/202943-peek-under-the-hood-how-to-build-an-ai-camera
Github仓库:https://github.com/Seeed-Studio/OSHW-reCamera-Series
检测效果展示:
RV1126B-Demo-couting
生成统计结果文本
核心逻辑:如何让摄像头 “看懂” 人流?
这套 Demo 的核心思路,是让系统像人眼一样 “观察 - 判断 - 记录”,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精准识别画面中的人
摄像头实时捕捉画面后,系统会先筛选出 “人” 这个目标 —— 通过预先训练的模型,排除商品、货架等无关物体,只聚焦于人体轮廓。哪怕光线忽明忽暗(比如门店门口的逆光、展厅灯光切换),系统依旧能稳定跟踪行人,确保不会因为光线问题漏看或误判。
第二步:追踪每个人的移动轨迹
识别到人像后,系统会给每个人分配一个 “临时 ID”,并实时追踪其移动路径。比如有人从门口走进来,系统会标记 “进入”,并开始计时。值得一提的是,跟踪算法做了ID储存化处理,即使目标丢失,当它重新出现在画面中,系统不会重复计数,只会继续计时,从而避免传统红外传感器 “挡一下记一次” 的弊端。
第三步:自动记录停留时间
当人进入监测区域后,系统会自动开始计时,直到其离开区域才停止。同时会统计 “平均停留时长”“最长停留时间” 等数据,这极具实用价值,比如在零售场景中,能看出顾客在哪个货架前停留最久;在展馆中,能分析哪个展区最吸引人。计时逻辑不依赖网络时间,而是基于画面帧率精准计算,确保哪怕断网也能准确记录。
方案特点
本地处理,响应更快
所有计算(识别、追踪、计时)都在 RV1126B 芯片上完成,不需要传送到云端。这意味着更低的延迟,不会因为网络卡顿导致数据滞后,对需要实时调整人力的门店来说尤为重要。
灵活适配不同场景
系统内置可调节的 “置信度参数”:在人流密集的商超,可调高识别阈值,避免人群拥挤时误判;在客流较少的精品店,则可降低阈值,确保每个进店顾客都被记录。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置 “有效区域”(比如只统计进入门店的人,忽略门口路过的行人),通过简单配置就能适配不同场地的布局。
两种部署方式,按需选择
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两种实现路径:
-
若需要快速测试效果,可用Python脚本模式运行,几分钟内完成配置,适合创客快速验证想法;
-
若追求长期稳定运行,可基于C++语言进行交叉编译生成高效执行文件,降低功耗的同时提升连续工作能力,适合门店无人值守场景。
未来落地的场景
这套 Demo 的最终价值,在于将AI摄像头转化为可直接应用的运营工具:
对零售门店
-
自动统计 “高峰时段”(比如工作日 18:00-20:00 人流最多),帮助店长合理安排排班;
-
分析 “热门区域停留时间”,比如发现某款新品前顾客平均停留 5 分钟,可加大该区域陈列力度。
对展馆展厅
- 快速对比不同展区的客流数据,判断哪类展品更受欢迎,为下一次展览布局提供依据;
从技术逻辑来看,这套方案的核心是 “用最低成本解决实际问题”—— 不依赖复杂的服务器集群,仅通过 RV1126B 的本地算力,就实现了客流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对开发者而言,这套逻辑可直接复用:无论是调整识别区域,还是增加多摄像头联动,都能基于现有框架快速扩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场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