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Pandas+Matplotlib)疫情数据分析经典案例精讲(仅此一篇足够)

第一章:疫情数据分析Python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准确地分析疫情数据对决策支持至关重要。Python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能力,成为疫情数据分析的首选工具。通过集成多个科学计算库,开发者能够快速完成从数据获取到趋势可视化的全流程分析。

环境准备与依赖安装

进行疫情数据分析前,需安装以下核心库:
  • pandas:用于结构化数据处理
  • matplotlibseaborn:实现数据可视化
  • requests:从公开API获取实时数据
使用pip命令安装:
# 安装所需依赖包
pip install pandas matplotlib seaborn requests

数据获取与清洗

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开放的疫情数据接口。以下代码演示如何从公共API获取JSON格式的疫情数据并转换为DataFrame:
import requests
import pandas as pd

# 获取疫情数据
url = "https://api.example-covid-data.com/latest"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data = response.json()

# 转换为DataFrame
df = pd.DataFrame(data['regions'])
df['date'] = pd.to_datetime(df['date'])  # 标准化日期格式
df.dropna(inplace=True)  # 删除缺失值

关键指标统计分析

通过分组聚合操作可快速生成各地区的感染率、死亡率等指标:
地区累计确诊死亡人数死亡率(%)
北京1200151.25
上海980121.22
广州65071.08

趋势可视化展示

利用matplotlib绘制每日新增病例趋势图,帮助识别传播高峰: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figure(figsize=(10, 6))
plt.plot(df['date'], df['new_cases'], label='New Cases', color='red')
plt.title('Daily New Cases Trend')
plt.xlabel('Date')
plt.ylabel('Number of Cases')
plt.legend()
plt.grid(True)
plt.show()

第二章:环境搭建与数据准备

2.1 Python数据分析环境配置(Anaconda + Jupyter)

在进行Python数据分析前,搭建稳定高效的开发环境至关重要。Anaconda作为流行的Python发行版,集成了大量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包,并提供便捷的包管理和环境隔离功能。
安装与配置Anaconda
从官网下载对应操作系统的Anaconda安装包并完成安装后,可通过命令行验证安装:
conda --version
该命令输出Conda的版本号,确认工具链已正确部署。
启动Jupyter Notebook
Anaconda自带Jupyter Notebook,可在终端执行:
jupyter notebook
此命令启动本地服务器并在浏览器中打开交互式编程界面,适合数据探索与可视化。
  • Anaconda预装NumPy、Pandas、Matplotlib等核心库
  • Conda可创建独立环境避免依赖冲突
  • Jupyter支持实时代码执行与结果展示

2.2 Pandas基础操作快速入门

数据结构概览
Pandas 提供两种核心数据结构:Series 和 DataFrame。Series 类似于带标签的一维数组,而 DataFrame 是一个二维表格结构,支持异构数据类型。
创建与查看数据
import pandas as pd

# 创建简单DataFrame
data = {'Name': ['Alice', 'Bob'], 'Age': [25, 30]}
df = pd.DataFrame(data)
print(df.head())
上述代码构建了一个包含姓名和年龄的 DataFrame,并通过 head() 查看前几行,默认显示前5行。
基本操作示例
  • df.shape:返回行列数
  • df.info():查看数据类型与非空值统计
  • df['Name']:按列名提取Series

2.3 疫情数据集获取与清洗实战

数据源接入与初步获取
本节采用公开的WHO疫情时间序列数据集,通过Python的requests库实现自动化下载。核心代码如下:
import requests
url = "https://covid-19-data.who.int/weekly_data.csv"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with open("weekly_covid_data.csv", "wb") as f:
    f.write(response.content)
该请求通过GET方法获取CSV文件,保存至本地。需确保网络通畅并处理可能的HTTPError异常。
数据清洗关键步骤
原始数据存在缺失值与格式不统一问题。使用pandas进行标准化处理:
  • 去除空行及无关列(如备注字段)
  • 统一日期格式为YYYY-MM-DD
  • 将病例数字段强制转换为整型,无效值置为NaN
清洗后数据结构清晰,便于后续建模分析。

2.4 数据缺失值与异常值处理技巧

在数据预处理阶段,缺失值与异常值会显著影响模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合理识别并处理这些问题值是保障数据质量的关键步骤。
缺失值检测与填充策略
常用方法包括删除缺失样本、均值/中位数填充及基于模型的预测填充。使用Pandas可快速实现:

import pandas as pd
# 示例数据
data = pd.DataFrame({'A': [1, None, 3], 'B': [None, 5, 6]})
# 使用列中位数填充
data_filled = data.fillna(data.median(numeric_only=True))
fillna() 结合 median() 可避免极端值干扰,适用于数值型特征的稳健填充。
异常值识别:IQR法则
通过四分位距(IQR)识别偏离严重的数据点:
  • 计算Q1(第25百分位)与Q3(第75百分位)
  • IQR = Q3 - Q1
  • 异常值边界:[Q1 - 1.5×IQR, Q3 + 1.5×IQR]

2.5 时间序列数据的解析与标准化

在物联网系统中,时间序列数据通常来自不同设备,具有异构的时间戳格式和采样频率。统一解析与标准化是确保后续分析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时间戳归一化
所有时间戳应转换为UTC标准时间,并以毫秒级Unix时间戳存储。例如,使用Go语言进行解析:
ts, _ := time.Parse("2006-01-02T15:04:05Z", "2023-04-10T08:30:00Z")
millis := ts.UnixNano() / 1e6
该代码将ISO 8601格式字符串解析为UTC时间,并转换为毫秒时间戳,确保跨时区一致性。
数据插值与对齐
采用线性插值填补缺失值,并通过重采样对齐采样周期。常用策略如下:
  • 前向填充(适用于传感器短时中断)
  • 线性插值(保持趋势连续性)
  • 固定频率重采样(如统一为每5秒一个点)

第三章:核心分析方法与指标构建

3.1 感染率、死亡率与治愈率的计算逻辑

在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中,感染率、死亡率与治愈率是评估疫情发展态势的核心指标。这些指标的准确计算依赖于清晰的数据定义和数学模型。
核心指标定义
  • 感染率:累计确诊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反映病毒传播广度;
  • 死亡率:死亡病例数占累计确诊病例数的比例,衡量疾病致命性;
  • 治愈率:治愈出院人数占累计确诊病例数的比例,体现医疗干预效果。
计算公式实现

# 示例:基于每日统计数据计算三大指标
def calculate_rates(confirmed, deaths, recovered, population):
    infection_rate = (confirmed / population) * 100   # 百分比
    mortality_rate = (deaths / confirmed) * 100 if confirmed > 0 else 0
    recovery_rate = (recovered / confirmed) * 100 if confirmed > 0 else 0
    return infection_rate, mortality_rate, recovery_rate
上述函数接收确诊、死亡、治愈人数及总人口数据,输出三项关键比率。条件判断避免除以零错误,确保计算稳定性。

3.2 移动平均与趋势平滑技术应用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移动平均(Moving Average, MA)是一种基础但高效的趋势平滑技术,常用于消除短期波动、突出长期趋势。
简单移动平均(SMA)实现

import numpy as np

def simple_moving_average(data, window):
    return np.convolve(data, np.ones(window), 'valid') / window

# 示例:对5天窗口计算股价均值
prices = [100, 102, 101, 105, 104, 106, 108]
sma_5d = simple_moving_average(prices, 5)
print(sma_5d)  # 输出: [102.6 103.6 104.8]
该函数利用卷积操作快速计算SMA,window参数决定平滑强度,窗口越大,趋势线越平滑。
加权移动平均(WMA)优势
  • 赋予近期数据更高权重,响应更灵敏
  • 适用于价格反转前兆检测
  • 减少滞后性,优于SMA在动态环境中的表现

3.3 地区传播强度对比分析实现

数据预处理与归一化
为确保不同地区间传播强度具备可比性,需对原始感染人数、人口密度和移动指数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Z-score方法对多维特征统一量纲: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设df包含各地区的多维度传播数据
features = ['infection_count', 'mobility_index', 'population_density']
scaler = StandardScaler()
df[features] = scaler.fit_transform(df[features])
该步骤消除数量级差异,使后续加权合成的传播强度指数更具统计意义。
传播强度综合评分模型
通过线性加权法构建地区传播强度指数,权重依据主成分分析(PCA)确定:
  • 感染增速占比:40%
  • 人员流动指数:35%
  • 密接密度:25%
最终得分可用于横向对比不同区域的风险等级,辅助资源调度决策。

第四章:数据可视化与洞察呈现

4.1 使用Matplotlib绘制疫情趋势折线图

在数据分析中,可视化是理解时间序列数据的关键步骤。使用 Matplotlib 可以直观展示疫情发展趋势。
基础折线图绘制
通过 plt.plot() 函数可快速生成疫情新增病例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pandas as pd

# 加载疫情数据
data = pd.read_csv('covid_data.csv', parse_dates=['date'])
plt.plot(data['date'], data['cases'], label='Daily Cases', color='red')
plt.xlabel('Date')
plt.ylabel('Number of Cases')
plt.title('Covid-19 Trend Over Time')
plt.legend()
plt.show()
上述代码中,parse_dates 确保日期列被正确解析;color 参数定义线条颜色;legend() 显示图例。
优化时间轴显示
为避免日期标签重叠,可使用自动日期格式器:
  • plt.gcf().autofmt_xdate() 自动旋转日期标签
  • 配合 dates.DateFormatter 统一日期格式

4.2 多变量对比柱状图与堆叠图设计

在多变量数据可视化中,柱状图和堆叠图是两种常用的图表类型。柱状图适合展示不同类别间的数值对比,而堆叠图则更适用于显示整体构成及各部分贡献。
适用场景分析
  • 分组柱状图:适用于比较多个变量在不同分类下的独立值;
  • 堆叠柱状图:强调总量一致性,同时展示子类别的分布比例。
代码实现示例(使用Matplotlib)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categories = ['Q1', 'Q2', 'Q3', 'Q4']
sales_a = [20, 35, 30, 45]
sales_b = [25, 28, 32, 40]

x = np.arange(len(categories))
width = 0.35

plt.bar(x - width/2, sales_a, width, label='产品A')
plt.bar(x + width/2, sales_b, width, label='产品B')
plt.xticks(x, categories)
plt.legend()
plt.show()
上述代码通过调整x轴偏移量实现并列显示,width控制柱宽,label用于图例标识,清晰呈现两组数据的对比关系。

4.3 地理空间热力图的初步实现(结合Basemap/GeoPandas)

在地理数据分析中,热力图是展示空间密度与分布趋势的重要手段。结合 Python 生态中的 GeoPandas 与 Matplotlib 可实现基础热力图绘制。
数据准备与坐标转换
使用 GeoPandas 加载 Shapefile 或 GeoJSON 数据,并确保 CRS(坐标参考系统)为 WGS84(EPSG:4326),便于后续地图投影处理。
热力图绘制示例
import geopandas as g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读取地理数据
gdf = gpd.read_file("data/cities.geojson")
gdf = gdf.to_crs(epsg=4326)

# 绘制热力图(以人口密度为例)
gdf.plot(column='population_density', cmap='Reds', legend=True, 
         edgecolor='gray', linewidth=0.5)
plt.title("Population Density Heatmap")
plt.show()
上述代码中,cmap='Reds' 定义颜色梯度,column 指定用于渲染的字段,边缘线 edgecolor 增强区域边界辨识度。通过 gdf.to_crs() 确保坐标系统一,避免投影偏差。

4.4 动态图表制作与交互式可视化进阶

实时数据绑定与更新机制
在D3.js中实现动态图表,关键在于数据的绑定与视图的响应式更新。通过join()方法可统一处理进入、更新和退出元素。

const circles = svg.selectAll("circle")
  .data(data);

circles.enter()
  .append("circle")
  .merge(circles)
  .attr("cx", d => x(d.x))
  .attr("cy", d => y(d.y))
  .attr("r", 5);

circles.exit().remove();
上述代码中,enter()处理新增数据,merge()合并现有元素以统一过渡效果,exit().remove()清理多余DOM节点,确保视图与数据同步。
交互增强:缩放与刷选
结合d3.zoom()d3.brush()可实现区域选择与视图缩放,提升用户探索能力。使用事件监听器将操作映射到坐标轴重渲染,实现联动分析。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技术演进的持续驱动
现代软件架构正朝着云原生和边缘计算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Kubernetes 已成为容器编排的事实标准,但服务网格(如 Istio)与函数即服务(FaaS)平台的集成正在重新定义微服务边界。
  • 采用 GitOps 模式实现 CI/CD 流水线自动化,提升部署可靠性
  • 通过 OpenTelemetry 统一指标、日志与追踪数据采集
  • 利用 eBPF 技术在内核层实现无侵入监控与安全策略执行
代码实践中的性能优化
在高并发场景下,Go 语言的轻量级协程优势显著。以下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 channel 控制并发数,避免资源耗尽:

func workerPool(jobs <-chan int, results chan<- int) {
    for j := range jobs {
        results <- compute(j) // 执行具体任务
    }
}

// 启动 10 个 worker 并发处理
jobs := make(chan int, 100)
results := make(chan int, 100)
for w := 0; w < 10; w++ {
    go workerPool(jobs, results)
}
未来架构趋势观察
技术方向代表工具适用场景
ServerlessAWS Lambda, Knative事件驱动型任务,突发流量处理
WASM 边缘运行时WasmEdge, Envoy Proxy低延迟边缘计算与插件化扩展
[客户端] → [API 网关] → [认证中间件] → [微服务集群] ↓ [分布式追踪收集器] ↓ [Prometheus + Grafana]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