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纠结英语的发音问题吗,你还老记不住单词吗?

你还在纠结英语的发音问题吗,你还老记不住单词吗?

先说一下,这篇文章不是教大家音标和发音知识,也不是教大家如何根据各种规则去记忆单词。只是在学习英语时候,有一些东西你需要了解和认识到。不然,你很可能会陷入一种学习陷阱,并且越努力陷得越深,更痛苦的是内心的纠结和煎熬。

认知1:单词记不住,真的不怪你

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都是从英文字母和音标开始的,认识了26个英文字母,“记住了”那么多乱七八糟的音标,然后就开始记单词了。对于一个新单词,我们要记住音标、重度弱读、字母拼写、单词意思、固定使用搭配等等,天啊,我们需要做这么多的事情,所以说,很多同学学习英语很累,记住了音标却忘了拼写,记住了音标和拼写却忘了啥意思。今天好不容易都记住了,眼睛一闭一睁睡一觉都没了。

语言的学习应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痛苦呢?

因为我们的打开方式有问题!

我们先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学习汉语的呢?汉字也有发音、音调、笔画、意思、搭配与使用这些要点,我们学的时候怎么就不痛苦呢?

在三岁之前,我们学会了说话,能够正常的沟通交流,但这个时候我们是不识字,也不会拼音的;然后爸爸妈妈会买一些识字卡,教你认识,“大”,“小”,“多”,“少”这些我们平常说的话是怎么写的,这样我们看到玩具上的一些简单的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最明显的就是闺女打开pad下载游戏时,能准确的找到“儿童”类目)。

然后上学了老师就教拼音了,这样即使一些陌生的字,标上拼音我们就能读出来,根据大脑中的音库,搜索这个发音是什么意思。慢慢的我们发现我们平常说/听过的字,都认识了,也都会写了。

有老一辈的人(比如我妈),即使没学过拼音,但是这也不影响正常沟通、书写和阅读,只是有时候普通话不标准而已。

我们学习的过程是这样的:

大量的听(1岁之前)—》吖吖学语(1~2岁)—-》更多的听和说练习(2~3岁)—-》正常沟通交流(3岁)—-》开始识字(3~4岁)—–》拼音(5岁~6岁)—》带拼音阅读(6岁)–》认识更多的字儿(6岁之后)—》无拼音阅读

我是先有大量的语音输入() @1,然后我们就可以学着 @2,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些字形 @3,将说过的话(音和意)与字形匹配,然后我们学习拼音 @4,这样一段话标上拼音,我就可以读出来,就能自动匹配音意与字形,加快我们认字儿的速度。

第一步@1 和 第二部@2 是人的本能,讲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任何环境,他都能学会当地语言;第三步@3是一个识字儿的过程,老一辈的很多人没有上过学,没识过字,所以很多人都不识字;第四步@4“只”是一个加快认字儿速度(独立认字儿)的过程,所以我妈即使不认识拼音,也不影响她的听说读写。

当然拼音另一个“官方”作用就是,统一发音标准,这样各地人汇聚到一起才能沟通,不然新闻联播谁听得懂啊。但是由于方言的差异,学拼音(普通话)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北方人学习拼音就比较容易,南方人就稍微费劲些,曾经甚至很费劲,不过现在学起来都容易多了,因为信息输入多啊,各个终端、各种媒体信息等等都是普通话,听得多自然就会说,这就是本能啊。

假如你给一个小小孩儿,从一开始就教拼音怎么读,读第几声,这个拼音对应哪个汉字,这个汉字又是什么意思,却不跟他用汉语沟通,让他脱离的周围的汉语环境,那你觉得他能学的怎么样?

而这就是正是我们学习英语的处境,开始就学音标学习怎么读,记单词拼写,记单词的意思,却没有足够的听的输入,我们能学会英语吗,能学得轻松吗,几乎不可能!这是违反人性,违反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所以,记不住单词不怪你,是教育的问题,一开始的打开方式就错了!

我们看到拼音的学习,不是为了练习汉字的发音,也不是为了记住字形和意思,只是学会了拼音能读出一个不认识的字(可能仅仅是字形不认识,如汆[cuan,一声])。

所以拼音不在我们学习新的汉字的标准步骤中,对于一个陌生的汉字,我们不会特意的记住拼音怎么写的,而是只要会读会写明白意思就行。并且意思和字形还是有关联的,一次记不住也没关系,因为在日常使用中,我们会听到看到它们很多次,慢慢就记住了。

但是我们学习英语单词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听力输入,少了@1和@2的步骤,我们没有养成发音习惯,单词的发音成了一大障碍,于是为了让发音准确,我们就去背音标/重读和弱读,这无形中花费了很多不必要的功夫

更糟糕的是,你认为你那么费力的去读就能读得准确吗,有谁的发音是靠记音标读单词练出来的?所以这就导致,我们费力的去读,去记音标却依然读不准,就羞于发声不敢说英语,越是不敢说就越不可能纠正和提升,这就诞生了“哑巴英语”的结果。

那既然这样,我们到底要不要学音标、记音标呢,怎么看待音标呢?

认知2:音标,不是用来学习发音的

是先有发音再有音标呢,还是先有音标再有发音呢?显然是前者!所以音标不是用来学习发音的,而是用来标记发音的。

我们认字儿的过程中,是早就会喊“妈妈”了,然后等到上学了才知道“ma”这个拼音,才开始接触拼音,但那时候,我们早已能发所有的音了,我们只是看一下这些音怎么表示(写)的。

而英语音标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外国人在他学习音标的时候(甚至不学音标),早就熟练的所有的发音了,并且很轻松自然,因为他们有@1和@2阶段,所以音标只是个对照过程,知道哪个音怎么表示。

但是我们学习英语音标,却是在学习发音,这不是本末倒置吗?!况且你以为你能学会吗?没有大量的听和说的基础,仅仅靠对照口型、舌位、气流、腹部发力等等,这些抽象的可笑的规则,怎么可能学会发音,最后发现舌头练抽筋了,嘴都合不上了,连普通话都TM说不利索了。

费力吗? 费力,学会了吗?没有,更糟糕这个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打击和内心的挣扎,其实很多学生从这个时候已经放弃英语了。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理念里,就喜欢放大音标的作用,认为学好音标就能流利的标准的说英语。 这在潜意识里就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思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大量的输入(听),然后导致模仿输出(说)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两页音标能搞定的。

结果呢?当我们仅仅学习了10天的英语,就会说how are you;当我们接触了10年的英语(初一到大学毕业),又有多少能比得过国外的10岁的孩子,恐怕四六级都难过吧。这就是“欲速则不达”。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类如此完美的声线能是一两页音标就能表示的吗,发音就只有重音、次重、弱三种吗,那么多重算重,多轻算轻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无法准确回答,况且现在音标从诞生到现在都一直在修订和完善中,使能够更准确的描述人类的发音。所以音标是依附于我们的发音的,而不是发音要依照音标。

认知3:外国小朋友是不学习音标的

如果说不学习拼音能学会汉语的听说读写,那不学习音标“更”能学会英语的听说读写。

无论中外,人类的语言学习都是,听、模仿说、熟练沟通、识字阅读、书写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国小朋友到了要识字阅读时,就需要学习拼音了;但是外国小朋友这时候却不学习音标,这是由于中文与英文的不同。

一个字,无非就是“音”、“形”、“意”。汉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在形与意之间有关联,看到字形可以推断词意;而英语是表音文字,是“形”与“音”之间的关联,看到字形可以推断读音。

所以,中国小朋友在阅读一个不认识的字时,需要拼音的帮助;而国外小朋友在阅读一个不认识的单词时,却可以根据字母拼写推断出单词的发音(反过来也行)。

这种学习方法叫自然拼读(Phonic),也是表音文字(其他如日语,西班牙语等)常用的单词拼读记忆法。不然的话,想想如何记住几千上万个单词的字母拼写顺序?!当然,有的同学会说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我们不也是能记住几千个汉字的写法吗?别忘了汉字是有偏旁部首的并且是表意的,这都是我们记忆的规律。

不过,不要认为有了Phonic他们记单词就很容易。英语是很多门语言的融合,其表音性非常的没有规律,字母或字母组合与发音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单词无法根据这些“所谓的”规则进行推断,需要额外记忆。

维基百科里说,“英语是巨大的无规律的语言”,这就说明其发音非常复杂或者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市面上讲述phonic发音规则的书,都要上百页,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轻易尝试去记忆或套用这些规则,不要把“自然拼读”想象的太神奇。

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无论是拼音还是外国小朋友的“自然拼读”,是用来教阅读的,而不是教发音的,是给小朋友用来从听说过度到识字和阅读的一种工具,需要听说词汇量远大于阅读词汇量,帮小朋友在已知的“音”和未知的“形”之间建立起联系。

但是国内很多人都错误理解,包括很多机构故意曲解神话“自然拼读”的作用,让孩子没有任何词汇量的基础上去学习“自然拼读”,认为学会了自然拼读看到单词就会读就认识,甚至不惜编造一些生硬的拼读规则让孩子记忆。

认知4:正确的认识音标

那么音标到底在学习中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音标能以书面的形式表示发音;其次音标指定了语言的统一发音标准。世界上那么多的人都说英语,在发音的细节上都有不少的区别,这些人如果都按地方发音来,碰到一起交流就费劲,甚至听不懂,比如印度人说的英语。所以有了音标的规范统一,大家都向着标准的方向努力,再一起交流就会容易很多。

外国小朋友一开始并不学音标的,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却那么看重音标呢?

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一直有一个“非对即错”、“分数至上”的衡量标准,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次看到单词的时候,就能够准确的发音。于是就制定规则来进行约束,要求我们严格按照音标的标记去发音,但是这却违反了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自然本性。

难道外国孩子第一次说出“hello”的时候就很标准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是在一次次的听,一次次的修正后,才有了一个相对准确的发音。而我们受了那么多年的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同时没有听过足够的英语发音,却要求自己第一次见到单词就准确的发音,这难道不是对自己太苛刻了吗?!

语言的学习,不同于数学,不是记住了公式就能套出结果,不是对照着音标就能正确发音。但是你潜意识里就是这样(对照着音标就能正确发音)认为的,或者老师们就是这样认为的并且让我们也这样认为。更可悲的是,我们将它奉为真理,发音不准认为是自己学习不努力,音标学的不好,然后我们就一直努力的学习音标,却一直不好发音。因为这里面缺少了本该有的步骤:听—》模仿-》听–》纠正的多个循环流程。

不要对照着音标来学习发音,而是回到最自然的学习流程,不断的听和模仿,当模仿的够多够像了,我们也就学会了发音,音标只是对我们发音的标记。

开始遇到新单词,先去听和模仿说,然后将音标的写法与我们自己的发音联系起来,看我们的发音用音标是怎么表示的等你足够熟练了,再遇到陌生单词看到音标就自然看到了发音。这才是顺应语言学习的规律,看起来很慢,但是培养出发音习惯或者说语感之后,就是厚积薄发。

如果开始就对照音标学习发音,那你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纠结一个音到底怎么发,学习一个新单词,你需要额外记忆它的音标顺序。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自动放弃了人的本能,丢掉了听和模仿的能力,也错失了发音习惯和语感的培养。

就比如,小孩子学习英语,大多不觉得难学,反而觉得有趣,因为他只需要听和模仿,就可以了;而我们学习的时候,就感到很累,因为我们总是试图用““愚蠢臃肿的”规范和规则解释一门自然语言,对于一名普通学生,真的需要这样吗?

认知5:发音,很重要,但可能对你没那么重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英语,那样很cool。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一口纯正的英语时,很是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

但是你要认识到以下几方面:

1 环境和自身的局限性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每个人专业领域不同,甚至每个人的语言天赋都不同。如果你长期呆在国外,不断地的听和说,那你的英语想不流利都不行;如果你一天就45分钟的英语课,课上老师还用汉语讲解知识点,你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英语,那你的英语就很难标准流利。另外英语专业的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环境也不一样。再加上每个人的发音习惯和语言天赋,都影响最终的结果。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确的看待自身的发音问题。

2 没有所谓的标准发音
美国人发美国音,英国人发英国音,具体到一个国家内部,各个州的发音也都有地方口音,那如何说标准呢?!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标准这个词语。难道cctv英语发音就标准吗,难道明星大腕发音就标准吗?其实我们所谓的标准,只是说起来很流利,听起来很自然不古怪。多听多说多模仿,锻炼自信心和流利度,你的发音自然就“标准”了。

即使是澳洲人发澳洲音、日本人发日本音、印度人发印度音、中国人发中国音,那又如何呢?
人类发明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便捷的沟通交流,除此之外所有多余的想法都是不纯粹的。

3 你真的需要“标准”的英语吗
作为一个长期呆在国内的人,我很少有机会不得不用英语沟通。我学习英语的更多用处是我要看英文资料,所以对我来说发音的标准流利否并不显得十分重要。同样的,作为应试阶段的学生,你虽然没环境没机会去听很多的英语,去模仿和锻炼英语发音,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英语成绩,你只需要背单词,记语法。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追求发音,这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需要足够多的听说和模仿,看看自己当下最需要什么,时间是宝贵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认知5:根据发音记忆单词

不要去背单词的音标,也不要从首到尾背单词的字母顺序,而是充分利用英文的“表音性”,根据单词的发音来记忆单词的拼写。

当你学习了一些单词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单词的发音跟拼写是有联系的,并且当你学的单词越多,你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规则,但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不符合规则的单词。这个你不必惊讶,因为英语本身就融合了多种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总结一些发音与拼写的对应关系,并根据自己的总结去记单词,在这方面自己的总比别人的好用。

由于英语发音的复杂性,各式各样的拼写规则眼花缭乱,写本书都足足有上百页。不过你的目标是记单词,而不是验证规则,很多同学都幻想着记住这些规则就会拼写单词或看词发音了,只能说太天真了,严重低估了英语的复杂度

不要神话“自然拼读 Phonic”,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单词跟拼读规则相悖,而作为外国人可以在日常使用中将错误纠正,他们有充分的听说读写的环境,但是我们可能会“坚持”错误很多年。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单词,不要再过度的猜它的发音了,因为对与错都说明不了什么

或许我们更应该把精力用在单词意思与拼写上。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中,阅读的使用频率是最大的,其次是写,最后才是非常少的听/说。你可以不会单词的发音,或发音不准确,但是你必需知道单词的意思,不然会影响你的阅读。

这并不是说听/说不重要,相反在真正的生活场景中,他们是第一重要的,但是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客观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把过多精力放在单词发音上,就会出现“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状况。因为发音不是靠记忆,而是靠经常的使用(听/说)来熟练,这是需要环境支持的,我们却非常缺少口语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你只是暂时费劲的记住了音标,而发音的准确度以及将发音和单词自然而然结合起来是需要之后不断的听说练习,否则你会很快忘记发音,跟第一次见到它时一样,需要猜它的发音。

另外记单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些单词比较常用或比较简单,我们记忆起来就稍微容易些;有些单词不常用或比较复杂,这就需要结合句子,语境,联想等各种方法重复的记忆。不要苛求过目不忘,更不要也不要为了发音准确去背音标,人的记忆都是有规律的,多复习多使用才会记忆牢固。

<think>好的,用户需要用C#编写一个发送HTTP POST请求的程序,目标是接口地址http://9.0.124.96:8201/application/get,并且需要传递JSON参数{"visit_no":"TJH00000058"}。我需要先回忆一下C#中常用的HTTP客户端方法。 首先,我记得在C#中,HttpClient是常用的类,用于发送HTTP请求。用户需要发送POST请求,所以应该使用PostAsync方法。接下来,参数需要以JSON格式传递,所以需要设置Content-Type为application/json。这可以通过StringContent类来实现,同时指定编码和媒体类型。 然后,用户提供的示例代码可能需要处理参数的序列化。这里参数是一个简单的对象,只有一个属性visit_no,所以可以直接构造JSON字符串,或者使用JsonConvert.SerializeObject来序列化一个匿名对象。不过,手动构造字符串在这里可能更简单,因为结构不复杂。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异常处理。网络请求可能会失败,比如连接超时、地址错误等,所以应该用try-catch块包裹请求代码,捕获HttpRequestException和其他异常。 另外,用户提供的引用中有提到长连接的初始化问题[^1],不过在这个案例中,是否需要保持长连接?可能不需要,因为是单个POST请求,所以每次创建新的HttpClient实例即可。不过,要注意HttpClient的最佳实践,比如使用using语句或者静态实例来避免端口耗尽。但如果是偶尔的请求,直接using也是可以的。 然后,查看用户提供的引用,引用[5]提到元数据解析问题,可能是因为地址错误或服务未启动,所以代码中需要处理可能的异常,比如无法连接服务器的情况。 代码的大致结构应该是:创建HttpClient,构造请求内容为JSON,发送POST请求,然后读取响应。同时需要处理可能的异常。 现在需要检查是否所有步骤都覆盖到了。比如,设置正确的请求头,处理响应是否正确,以及异常处理。用户可能需要看到完整的示例代码,包括必要的using语句,比如System.Net.Http和Newtonsoft.Json(如果需要序列化的话)。不过,如果手动构造JSON字符串,可能不需要引入额外的库。 综上,代码示例应该包括: 1. 使用HttpClient发送POST请求。 2. 设置Content-Type为application/json。 3. 构造JSON参数。 4. 处理响应。 5. 异常处理。 现在,将这些步骤转化为具体的代码。例如: 使用HttpClient的PostAsync方法,创建StringContent,并添加正确的头部。然后读取响应内容,并输出结果。如果有错误,捕获异常并提示。 最后,确保代码没有语法错误,比如正确的using指令,比如using System.Net.Http;,可能还需要注意异步方法的使用,比如使用async/await。 用户可能需要一个控制台应用程序的示例,所以代码可以放在Main方法中,并标记为async。或者,如果用户使用的是同步上下文,可能需要使用.Result,但通常建议使用异步方法。 因此,最终的代码示例应该是一个异步方法,使用await,并在Main方法中调用。不过,控制台应用的Main方法在C# 7.1及以上支持async,所以需要用户环境支持。或者,使用.Result,但可能会有死锁风险,不过在控制台应用中可能可以接受。 所以,可能需要提示用户注意这一点,或者在代码中使用异步方式。 另外,是否需要处理SSL/TLS问题?如果目标地址是HTTP而不是HTTPS,可能不需要,但如果服务器使用的是不安全的协议,可能需要配置HttpClient忽略证书错误,但用户的问题中没有提到这一点,所以暂时不考虑。 最后,确保参数正确,JSON格式正确,没有语法错误。 总结,代码步骤: - 创建HttpClient实例(使用using) - 构造请求内容为JSON字符串 - 发送POST请求 - 读取响应 - 处理异常 现在将这些步骤写成代码,并添加注释说明。</think>以下是使用C#实现HTTP POST请求的示例代码,包含JSON参数传递和异常处理: ```csharp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Net.Http;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class Program { static async Task Main(string[] args) { // 初始化请求参数 var url = "http://9.0.124.96:8201/application/get"; var jsonParams = "{\"visit_no\":\"TJH00000058\"}"; using (var client = new HttpClient()) { try { // 设置请求内容 var content = new StringContent(jsonParams, Encoding.UTF8, "application/json"); // 发送POST请求 HttpResponseMessage response = await client.PostAsync(url, content); // 处理响应 if (response.IsSuccessStatusCode) { string responseBody = await response.Content.ReadAsStringAsync(); Console.WriteLine($"请求成功:\n{responseBody}"); } else { Console.WriteLine($"请求失败,状态码:{(int)response.StatusCode} {response.ReasonPhrase}"); } } catch (HttpRequestException ex) { Console.WriteLine($"网络请求异常:{ex.Message}"); // 检查地址格式是否正确[^3],网络是否可达[^4] } catch (Exception ex) { Console.WriteLine($"系统异常:{ex.Message}"); } } } } ``` ### 关键点说明 1. **请求内容构造** 使用$StringContent$类封装JSON参数,明确指定字符编码$Encoding.UTF8$和媒体类型$"application/json"$,确保服务端正确解析参数[^2] 2. **异步处理机制** 采用$async/await$异步模式避免线程阻塞,符合现代HTTP请求的最佳实践 3. **异常处理机制** - $HttpRequestException$捕捉网络层异常(如DNS解析失败、连接超时) - 通用$Exception$捕捉其他未预料错误 - 错误信息包含具体状态码(如404/500)用于快速定位问题[^5] 4. **资源释放** 使用$using$语句确保$HttpClient$实例被正确释放,防止资源泄漏[^4]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