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用于实现数据的不可靠面向无连接的通信,实现三层数据封装与IP寻址。(IP协议包含了IP地址)
二.原理

| 内容 | 含义 |
|---|---|
| 版本号(Version) | 表示IP协议版本 |
| 头部长度/总长度(Head/Total Length) | 头部长度(默认为20字节);总长度﹔区分IP头部和数据包,接收方根据长度字段知道从哪里解封装 |
| DSCP/TOS(区分服务符/服务质量) | Qos服务质量技术实现流量标记(SVIP和普通用户的区别) |
| 生存时间(TTL) | 最大为225,标志路径长短,防止环路 |
| 协议号(protocol) | 标志上层协议 |
| 头部校验和(Header checksum) | 验证数据包的完整性 |
| 源地址(Source) | 标志发送方IP地址 |
| 目的地址(Destination) | 标志接收方IP地址 |
| 标识符(Identification) | 用于标志分片的进程 |
| 标志符(Flag) | MF更多位用于告知接收方是否还有分片,0表示没有,1表示有;DF不要分片位告知途径设备不要进行分片 |
| 分片偏移(Fragment Offset) | 用于告知接收方每个分片距离IP头部的位置,才能实现有序的重新组装 |
头部长度/总长度

生存时间
IP数据包每经过一“跳”TTL减去一;
当路由器收到一个TTL=0的数据包时,则宣告此数据包死亡并丢弃;
TTL的本质是为了IP数据包的“环路”问题。

协议号
类型值、协议号、端口号都是用于标志上层协议,方便接收方实现数据的解封装。此功能称为协议之间的“分用”。

头部校验和
通过校验和(奇偶校验)可以让接收方验证此数据包是否完整/篡改。
以太网协议会在数据包后面加入FCS

源目IP地址

IP分片原理-标识ID、标志Flags、偏移量FO
MTU(最大传输单位)以太网1500bytes

本文介绍了互联网协议(IP),它用于实现数据的不可靠面向无连接通信,能进行三层数据封装与IP寻址。还阐述了其原理,包括头部长度、总长度、生存时间、协议号、头部校验和、源目IP地址,以及IP分片原理等内容。
38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