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tanix的进化


Nutanix将为客户提供“一键上云”的便利。用Nutanix公司总裁Sudheesh Nair的话说,Nutanix就是企业级云市场中的AWS。


Nutanix公司的头上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光环,那就是超融合(HCI)市场的创立者。当年籍籍无名的创业公司,如今已经是一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Nutanix公司总裁Sudheesh Nair用“惊喜”二字来形容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公司的业绩成长。在“一切向云看”的今天,Nutanix已经不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超融合厂商,它的目标直指企业云。


“One OS. One Click. Any Cloud.”这个口号就是当下Nutanix的真实写照——One OS表示任何环境都可以通过一个操作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One Click意味着基础设施是隐形的,用户只要关注自己的应用即可;Any Cloud代表给客户更多选择的自由。

Nutanix公司总裁Sudheesh Nair


Nutanix将为客户提供“一键上云”的便利。用Sudheesh Nair的话说,Nutanix就是企业级云市场中的AWS。


目标始终如一


Nutanix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它总能率先迈出一步。2009年公司成立,开辟了超融合这一新市场。8年过去了,Nutanix没有固步自封,继续吃超融合的老本,而是一步跨入企业云市场。这可以看作是Nutanix的转型之举,但是这一转型并不是临时起意,或是因整个市场大环境变化所迫而做的无奈之举,而是早就在Nutanix的长远计划中。超融合只是Nutanix发展之路上的一个阶段而已,它为Nutanix的企业云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超融合到企业云,这算不算是Nutanix的二次创业?


现在的世界变化很快,以前十年才能完成的转变,现在可能只需要两年时间。十年前,一家创业企业可以专注于基础设施的某一个部分,做到优秀,之后可能会被大公司收购。比如,Data Domain这样品牌价值达到2亿美元的公司,最终以20亿美元的身价被大公司收购。Sudheesh Nair说,这是十年前的创业模式,现在已不适用,原因有两点:第一,市场变化太快,很难再给一家企业10年的时间创业;第二,现在的创业企业面对是像AWS、阿里云这样的巨头,它们提供的是完整的产品线,如果创业企业只是专注于其中一部分业务,不足以与这些巨头公司竞争。


因此,Nutanix有两个价值主张:第一,确保客户无论是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上,都拥有一致的体验;第二,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客户平滑过渡。基于这样的价值主张,Nutanix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实现超融合,今天这个市场已日趋成熟;第二步,实现整体架构的虚拟化,这一市场已经起步;第三步,进军新兴的企业云市场。


“尽管在不同的阶段,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一样,但是Nutanix的目标始终如一。”Sudheesh Nair表示。


也许你和我一样好奇,Nutanix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在牵引着Nutanix的转型?


Sudheesh Nair以手机市场的演进作对比,在安卓和iOS平台出现后,以前手机专有的架构被打开了。而云计算的现状如同当年的黑莓手机时代,每个云都建构在专有架构之上,本机的堆栈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来说都过于复杂。从计算、存储到网络,甚至Hypervisor,基础架构的每个组成部分都由不同的公司提供。而现在Nutanix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分散的部分整合起来,为客户提供一致的使用体验的同时,还能保证灵活性和充分的选择权。


“我们要和AWS、阿里云一样,实现基础设施整个堆栈的全自动化。在云中,我们会使用像Calm这样的自动化抽取技术。不管用户是租用的云,还是自己建设的云,我们都能将复杂的基础设施云‘隐藏’起来,任何基础设施都可以通过Calm进行访问。”Sudheesh Nair表示,所有客户都可以通过Calm找到合适位置、合适级别的云来运行自己的应用。


混合云的重要一极


今年7月,Nutanix宣布与谷歌云(Google Cloud)建立战略联盟,这样一来,双方的企业客户将可以使用统一的公有云服务来部署和管理云计算应用和传统企业应用,同时还可将Nutanix的环境与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融合。Sudheesh Nair表示,双方的合作目标是让用户更方便、快捷地构建和运营混合云。


一石激起千层浪,混合云市场将上演一场超级“军备竞赛”。目前,在全球的混合云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几大阵营:在很多人看来,AWS与VMware是一对完美组合,在今年的VMworld大会上,VMware与AWS共同宣布,VMware Cloud on AWS已初步可用;微软还是“特立独行”,Azure公有云与刚刚推出的Stack构成了微软自己的混合云平台;现在,Nutanix与谷歌这对新搭档会不会成为混合云市场上的又一重量级组合?混合云市场将呈现三足鼎力的竞争格局?


在有些人看来,AWS与VMware这一全球最大公有云与最大私有云的结合似乎胜券在握。微软的自信在于,企业级应用采用的都是微软的产品,云服务顺理成章也应该选择微软。那么,Nutanix与谷歌这对组合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


“除了技术上的不同以外,我们的愿景也不同。”Sudheesh Nair直抒胸臆,“除了在云基础架构层面的互补以外,我们与谷歌还将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协同作战,充分发挥集合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Nutanix的架构可以实现真正的横向扩展。”


事实上,在过去4年中,Nutanix的主要竞争对手都是超融合厂商。不过客户非常清楚,企业云化并不是简简单单进行硬件和软件的更换就可以了,而是必须在基础架构层面进行彻底的转变,进入混合云的模式。


很多云厂商认为,自己只要提供一个云的入口即可。而Nutanix的观念则不同,它认为数据在哪,云就应该在哪。通过与谷歌的合作,Nutanix可以将技术架构进一步缩小,并复制到任何数据场所,同时实现统一集中管理。大多数的云厂商都要求客户的应用去适应云,而Nutanix正相反,它是要让云去适应客户的应用。作为用户,你更喜欢哪一种?一目了然。


“我们有信心,Nutanix的这种模式将最终获胜。因为如果用户将所有的数据都上传到云平台上,会给网络造成极大负担,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网络将成为瓶颈。而我们的数据处理发生在数据产生的位置,不需要借助网络。”Sudheesh Nair表示,Nutanix计划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将其混合云战略落地。


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先地位。Nutanix与谷歌的合作,相信也能给人工智能与云平台的结合找到一条新路。“当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用人工智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是拿着人工智能这一技术去寻找一个问题。”Sudheesh Nair相信,云的未来属于分布式的云,换句话说就是边缘计算或者物联网。


未来,汽车就是一个架在四个轮子上的数据中心,轮船则是漂浮在海上的数据中心。Gartner预测,到2020年,全球互联设备将达到250亿。数据的增长、互联和分析需求的增加,就要借助云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力量,通过分布式的云,对所有应用和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


企业云平台大包大揽


“One OS. One Click. Any Cloud.”这一口号中我们可以看出,One OS,即一个操作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从某个角度说,今天的Nutanix也是一个企业云操作系统厂商。


Nutanix的企业云操作系统将以全套软件堆栈的方式进行交付,提供全新的Nutanix Calm多云计算能力和Nutanix Xi云服务。新产品将采用混合云模式,让客户能够在多云部署环境中使用Nutanix的企业云软件,包括通过IBM、Dell EMC、联想、思科、HPE的平台进行本地部署,以及通过AWS、Google Cloud Platform和Azure进行云端部署,或运用Nutanix Xi云服务进行云原生部署。

Nutanix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满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Nutanix Xi云服务,客户能够即时按需配置Nutanix的基础架构,获得与核心Nutanix企业云平台使用同样工具和SLA并搭建在同样架构堆栈上的“交钥匙”云服务。Nutanix Xi云服务可以帮助客户在几分钟内安装、管理并测试完整的云端灾备服务。


Nutanix企业云平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不断嵌入安全、灾备等新功能。Sudheesh Nair表示,Nutanix企业云平台可以对接许多第三方的功能和应用,但是与数据保护、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的功能,还是要Nutanix自己开发完成。


今年10月,Nutanix宣布任命陈满恒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负责Nutanix在中国的日常运营和业务发展。这意味着Nutanix在中国的发展又掀开了新的篇章。“我们不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销售机构,而是希望打造一个中国的Nutanix,构建本土化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将中国客户的需求及时反馈给总部。Nutanix成功的关键在于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和售后服务能力,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Sudheesh Nair表示。






内容概要:该论文探讨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STAR-RIS辅助NOMA无线通信网络优化方法。STAR-RIS作为一种新型可重构智能表面,能同时反射和传输信号,与传统仅能反射的RIS不同。结合NOMA技术,STAR-RIS可以提升覆盖范围、用户容量和频谱效率。针对STAR-RIS元素众多导致获取完整信道状态信息(CSI)开销大的问题,作者提出一种在不依赖完整CSI的情况下,联合优化功率分配、基站波束成形以及STAR-RIS的传输和反射波束成形向量的方法,以最大化总可实现速率并确保每个用户的最低速率要求。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案优于STAR-RIS辅助的OMA系统。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无线通信理论基础、对智能反射面技术和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STAR-RIS与NOMA结合的研究者;②为解决无线通信中频谱资源紧张、提高系统性能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③帮助理解PSO算法在无线通信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文中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系统参数设置、信道建模、速率计算、目标函数定义、约束条件设定、主优化函数设计及结果可视化等环节,便于读者理解和复现实验结果。此外,文章还对比了PSO与其他优化算法(如DDPG)的区别,强调了PSO在不需要显式CSI估计方面的优势。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