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对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作为质量保障,在稳定性测试方面的探索也在不断演化。记得两年前我们做稳定性测试还是基于恒定的压力,7*24小时长时间运行,关注的指标无非是吞吐量TPS的抖动、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各种资源是否泄露。稳定性测试的场景设计简单,和线上实际运行有较大的出入。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稳定性测试发现的问题比较有限,做完之后仍然没有特别大的信心。
图片
那稳定性测试究竟该如何做?别人在怎么做?性能测试组今年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思考和改进,虽然称不上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通过努力比以前的做法还是有不少增强。
01
稳定性测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恒定压力阶段
目标是为了检验在恒定的大压力下,系统的服务是否稳定,比如是否存在吞吐量TPS指标的波动,响应延迟的抖动、毛刺等。波动情况必须在恒定的压力下进行验证,如果是波动的压力,出现吞吐量波动或者响应延迟的长尾现象会难以捕捉分析,难以区分是业务的问题还是服务的问题,为性能问题定位带来较大难度。
第二个阶段:基于一定的产品压力模型的,已上线产品
我们不难观察产品线上的典型业务及业务比例,那么在过去的七天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内,产品每天的业务模型是什么样的?根据线上监控及统计不难得出。这个阶段就是为了模拟线上的这种业务模型下,也即是存在峰谷变化的压力、典型的一些Web产品每天的压力模型是比较固定的,比如每天早上9点,下午4点,晚上10点都会存在压力峰值。这种方式的模拟会为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压力,如用户量突增等情况,会不会导致错误或宕机等。
第三个阶段:是在恒定压力下,引入异常干扰,注入异常用例
如CPU波动、网络延迟、主节点挂掉或重启等异常情况的出现,来充分拷打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google的测试之道中也有提及这种模式,虽然没有更多细节暴漏出来,不过在这方面还是值得探索的。
02
对稳定性测试三个阶段的定义
目前稳定性测试采用的性能测试场景设计使用混合场景模式,基于产品业务模型或用户行为来定义场景,包括产品的典型业务、典型业务之间的组合关系、典型业务之间的比例等,这里不详细介绍,有兴趣欢

本文介绍了稳定性测试的三个阶段:恒定压力、基于产品压力模型和异常干扰,并分享了实施效果,强调了在不同阶段中如何模拟真实业务场景和异常情况,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307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