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工程
包括4个基本工程活动:PDCA
P(Plan):软件规格说明。规定软件的功能及运行时的限制。
D(Do):软件开发,开发出满足规格说明的软件。
C(Check):软件确认,确认开发的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A(Action):软件演进,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
2、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方法:需求明确、按一定的步骤(面向过程,功能模块)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普适型的,对现实世界的抽象(类、对象)
原型法
面向服务的开发:粒度更粗
3、软件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采用结构化开发方法,需求明确的情况。
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编码实现、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运行维护逐步进行。
原型模型:需求不明确的情况,快速构建原型。迭代思想,但不适超大项目。
有两个阶段:原型开发阶段;目标软件开发阶段。
原型开发3种途径:利用模拟软件系统的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方式;真正开发一个原型;找来一个或几个正在运行的类似软件进行对比。
螺旋模型: 增加了风险分析(多种模式的混合),适合大型项目,尤其是高风险项目。
4阶段:目标设定、风险分析、开发和有效性验证、评审
V模型:测试与开发并行
基于构件的模型:增强了复用性
敏捷模型:两个特点:敏捷型方法是“适应性”而非“预设性”的;是“面向人”的而非“面向过程“”的
适应性和预设性,面向人而非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拥抱变化。
敏捷方法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