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阅读《Head First 设计模式》一书的摘要总结
策略模式
概念
策略模式定义了 算法族(一组行为),分别封装起来,让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此模式让算法的变化 独立于 使用算法的客户。
Demo

现在我们要加入一个橡皮鸭RubberDuck,若是直接继承Duck类,那么RubberDuck将具有同其他两个类相同的fly和quack的行为,但事实上RubberDuck不应该有这两个行为。
-
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
RubberDuck中覆盖fly方法,方法体中不做任何操作。但如果以后还会加入一些不应该具有fly或quack行为的类,使用继承似乎就不太合理了,因为这违背了使用继承来提高代码复用的原则。 -
另一个解决方法就是将
fly和quack行为抽象为接口:

但是这又导致了代码 无法复用。
- 我们使用以下设计原则,来重构代码
设计原则1:找出应用中可能需要变化之处,把它们独立出来,不要和那些不需要变换的代码混在一起
fly和quack两个方法是需要变化的,我们把它们独立出来,并抽象出FlyBehavior和QuackBehavior两个接口,具体的行为由它们的实现来完成。

这样的设计,fly和quack两个行为已经独立于Duck类二可以被其它任何需要这些行为的类使用了,这不仅消除了继承带来的一些弊端,还进一步提高了代码的复用。
设计原则2: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我们在Duck类中加入两个实例域,分别为flyBehavior和quackBehavior。声明为接口类型,每个Duck对象都可以 动态的 在运行时引用正确的类型。fly和quack行为被委托给FlyBehavior和QuackBehavior具体实现去完成。

设计原则3:多用组合,少用继承
我们为实例域flyBehavior和quackBehavior添加setter方法,使Duck可以动态的设定行为:

当我们动态的设定flyBehavior和quackBehavior的引用,将两个对象结合起来使用时,这就是 组合 。使用组合建立系统具有很大的弹性,不仅可以将算法族封装成类,还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地改变行为”。
至此这个Demo的类图如下:

我们将fly和quack两个行为(算法族)独立出来,分别封装成FlyBehavior和QuackBehavior两个接口的实现,这连个行为已经独立于Duck类(算法的使用客户)了。并且我们还在Duck类中定义了行为修改器,可以替换行为的不同实现方式。因此,上面的Demo使用到了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解析
本文解析了策略模式的概念,通过重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将算法族(如飞行和鸣叫行为)独立封装,使得它们可以在运行时动态替换,提高了代码的复用性和灵活性。
119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