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语言(如C语言)要求程序员显式地分配内存、释放内存。程序在需要时分配内存,在不需要时释放内存。但是这种做法常常引起“内存泄漏”,即由于某种原因使分配的内存始终没有得到释放。如果该任务不断重复,程序最终会耗尽内存并异常终止,至少无法继续运行。相比之下,java在创建对象时会自动分配内存,并当该对象的引用不存在时释放这块内存。
java中使用被称为垃圾收集器的技术来监视java程序的运行,当对象不再使用时,就自动释放对象所使用的内存。java使用一系列软指针来跟踪对象的各个引用,并用一个对象表将这些软指针映射为对象的引用。之所以称为软指针,是因为这些指针不指针指向对象,而是指向对象的引用。使用软指针,java的垃圾收集器能够以单独的线程在后台运行,并依次检查每个对象。通过更改对象表项,垃圾收集器可以标记对象、移除对象、移动对象或检查对象。
垃圾收集器是自动运行的,一般情况下,无需显式地请求垃圾收集器。程序运行时,垃圾收集器会不时检查对象的各个引用,并回收无引用对象所占用的内存。调用System类中的静态gc()方法可以运行垃圾收集器,但占用并不能保证立即回收指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