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视觉的粮食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前言

  📅大四是整个大学期间最忙碌的时光,一边要忙着备考或实习为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升学做准备,一边要为毕业设计耗费大量精力。近几年各个学校要求的毕设项目越来越难,有不少课题是研究生级别难度的,对本科同学来说是充满挑战。为帮助大家顺利通过和节省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就业和考试中去,学长分享优质的选题经验和毕设项目与技术思路。

  🚀对毕设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问学长哦!

  选题指导:
  最新最全计算机专业毕设选题精选推荐汇总

  大家好,这里是海浪学长毕设专题,本次分享的课题是

  🎯基于机器视觉的粮粒含水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选题意义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耕地资源的日益紧张,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国对粮食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粮食品质检测主要依赖人工感官评价和物理化学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存在检测效率低、主观性强、成本高、对粮粒有破坏性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粮食产业自动化、规模化、在线化的检测需求,水分含量是影响粮食存储、加工和品质的重要指标,而杂质含量则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等级评定和市场价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光谱分析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粮食品质检测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算法,能够快速、客观地提取粮食的外观特征;高光谱图像技术则可以获取粮食内部的光谱特性,实现对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无损检测。将这两种技术结合应用于粮食品质检测,不仅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为粮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粮食水分和杂质的快速无损检测,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为粮食的收购、存储、加工和流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数据集

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粮粒高光谱图像数据集和机器视觉图像数据集。这些数据均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平台采集获取。

  • 对于高光谱图像数据集,我们使用高光谱成像系统采集了玉米和小麦的高光谱图像。该系统主要由卤素光源、成像光谱仪、CCD相机、位移台和计算机组成。光源采用150W卤素灯,光谱范围覆盖400-1000nm;成像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为5nm;CCD相机的像素分辨率为1024×1024。在采集过程中,首先进行黑白标定,使用标准白板和盖上镜头盖分别获取全白和全黑标定图像,然后将粮粒样本放置在黑色环氧板上,通过位移台控制样本移动,CCD相机按帧触发方式获取高光谱图像。整个采集装置置于表面涂有黑漆的密闭柜中,以避免环境光的干扰。

  • 对于机器视觉图像数据集,我们使用彩色CCD线阵相机采集了小麦和杂质的图像。相机分辨率为1024×1024,采用LED线光源照明。样本经过人工摆放在背景板上后,通过传送带移动,相机按帧触发方式获取图像。在背景选择实验中,我们比较了蓝色、黑色、绿色、红色和白色五种背景色的分割效果,通过直方图分析和实际分割效果的综合评定,最终选择了白色卡纸作为背景色,以确保目标物体能够被完整、准确地分割出来。

高光谱图像数据以三维立方体(3D cube)的形式存储,包含两个空间维度(x, y)和一个光谱维度(λ)。对于每个像素点,存储了其在400-1000nm范围内的光谱反射值,光谱采样间隔为5nm,因此每个像素点有121个光谱通道。原始高光谱图像数据以二进制格式存储,经过校正和预处理后,转换为MATLAB的.mat格式,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类别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和实验样本的实际状况,我们将粮粒与杂质样本分为五大类:

  1. 完整粒:颗粒饱满、形状完整、无明显缺陷的粮粒。
  2. 破损粒:因机械损伤导致部分缺失的粮粒,如破碎、断裂等。
  3. 虫蚀粒:被害虫侵蚀的粮粒,表面有明显的虫蚀痕迹或孔洞。
  4. 病斑粒:因病害导致表面出现霉斑或病斑的粮粒。
  5. 无机杂质:混入粮食中的非有机物质,如石块、泥土、金属碎片等。

数据分割策略

  为了保证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我们采用了以下数据分割策略:

  对于高光谱数据,将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其中,训练集用于建立预测模型,验证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具体来说,每个品种的每个水分梯度选择7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剩余30%的样本作为验证集。

  为了减少数据分割的随机性对模型性能的影响,我们采用了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将数据集分为5个大小相等的子集,每次使用其中4个子集作为训练集,剩余1个子集作为验证集,重复5次,取5次验证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模型的最终性能指标。

功能模块介绍

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模块

  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模块是连接硬件系统和模式识别模块的桥梁,主要负责对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该模块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三个子模块。

  图像预处理子模块主要完成图像的去噪、增强和标准化等操作。对于高光谱图像,预处理包括黑白校正、噪声去除、波段选择和多元散射校正;对于机器视觉图像,预处理包括灰度化、中值滤波、对比度增强等。通过这些预处理操作,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一致性,为后续的特征提取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像分割子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将目标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于高光谱图像,我们采用阈值法,利用粮粒和背景在特定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进行分割;对于机器视觉图像,采用自适应阈值法,根据图像局部区域的灰度分布自动确定阈值,实现目标物体的准确分割。为了提高分割的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形态学操作,对分割后的二值图像进行开闭运算,去除噪声区域,填充物体内部的孔洞。

  特征提取子模块负责从分割后的图像中提取能够反映粮粒和杂质特性的特征。根据粮粒和杂质的特点,我们提取了形状特征和颜色特征两大类共15个特征。形状特征包括周长、面积、长宽比、圆形度、矩形度、欧拉数、不变矩等;颜色特征包括RGB、HSV、Lab等颜色空间的均值、方差等统计量。这些特征能够全面描述粮粒和杂质的外观特性,为后续的模式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模式识别与预测模块

  模式识别与预测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高光谱水分预测模型和机器视觉杂质识别模型两个子模块。

  高光谱水分预测模型子模块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粮粒光谱特征与水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采用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输入层节点数为特征波段的个数,隐含层节点数根据经验公式确定,输出层节点数为1,对应粮粒的水分含量。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我们使用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梯度下降法和高斯-牛顿法的优点,具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训练终止条件为均方误差小于0.001或迭代次数超过1000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机器视觉杂质识别模型子模块采用决策树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使用决策树法,利用长宽比、圆形度等明显特征进行单特征识别,识别出部分具有明显特征的杂质;然后,对于剩余的样本,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多特征识别。该模型同样采用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输入层节点数为提取的特征个数(15个),隐含层节点数为10-20个,输出层节点数为1,根据输出值的大小判断样本的类别。

算法理论

高光谱图像处理算法

  高光谱图像是一种包含二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的三维数据立方体,其处理算法主要包括数据校正、噪声去除、波段选择和降维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校正是高光谱图像处理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消除系统噪声和光照不均匀等因素的影响。常用的校正方法包括黑白校正、暗电流校正和平场校正。黑白校正使用全白和全黑标定图像对原始图像进行校正.

  噪声去除是提高高光谱数据质量的重要步骤。由于高光谱图像数据量大、维度高,容易受到各种噪声的影响,如随机噪声、条纹噪声、坏点噪声等。常用的去噪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滤波、中值滤波、小波变换等。本研究采用5点移动平均滤波对光谱曲线进行平滑处理,有效地消除了随机噪声的影响。

  波段选择是减少高光谱数据维度、提高后续分析效率的关键步骤。高光谱图像包含数百个波段,其中有些波段包含的信息冗余,有些波段受到噪声的严重影响。波段选择的目的是从所有波段中选择一组最优的波段子集,该子集能够保留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量。常用的波段选择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波段索引等。本研究通过计算各波段光谱反射值与粮粒水分含量的相关系数,选择相关系数较大的波段作为特征波段,用于后续的建模分析。

  降维是处理高维数据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是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同时保留数据的主要特征。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方法,它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中,使得投影后的方差最大化。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维度,去除噪声和冗余信息,提高后续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图像处理算法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是实现粮粒和杂质自动识别的基础,其算法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形态学操作和特征提取等。

  图像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图像质量,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灰度化、噪声去除、对比度增强等。灰度化是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减少计算量;噪声去除使用滤波器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对比度增强通过调整图像的灰度范围,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

  图像分割是将目标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是机器视觉处理的关键步骤。常用的分割方法包括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区域生长等。阈值分割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割方法,它根据像素的灰度值将图像分为目标和背景两部分。自适应阈值分割能够根据图像局部区域的灰度分布自动确定阈值,适用于光照不均匀的情况。

  形态学操作是基于图像形状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操作包括腐蚀、膨胀、开运算和闭运算等。腐蚀操作可以去除小的噪声区域,缩小目标物体的边界;膨胀操作可以填充物体内部的孔洞,扩大目标物体的边界;开运算先腐蚀后膨胀,可以去除小的噪声区域,同时保持物体的形状不变;闭运算先膨胀后腐蚀,可以填充物体内部的孔洞,同时保持物体的形状不变。

  特征提取是从分割后的图像中提取能够描述目标物体特性的特征,为后续的模式识别提供基础。特征可以分为形状特征、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等。形状特征包括周长、面积、长宽比、圆形度、矩形度、欧拉数等;颜色特征包括RGB、HSV、Lab等颜色空间的均值、方差等统计量;纹理特征包括灰度共生矩阵、局部二值模式等。

模式识别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模型,由大量的神经元及其之间的连接组成。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适应、非线性映射等特点,适用于复杂的模式识别问题采用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输入层节点数为特征向量的维度,隐含层节点数根据经验公式确定,输出层节点数为目标变量的维度。对于水分预测模型,输出层节点数为1,对应粮粒的水分含量;对于杂质识别模型,输出层节点数为1,根据输出值的大小判断样本的类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使得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实际值。常用的学习算法包括反向传播算法、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共轭梯度算法等。本研究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该算法结合了梯度下降法和高斯-牛顿法的优点,具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

  在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过拟合问题。过拟合是指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良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较差的现象。为了避免过拟合,可以采用交叉验证、正则化、早停等方法。本研究采用5折交叉验证和早停策略,有效地避免了过拟合问题。

特征选择与优化

  特征选择是提高模式识别性能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从原始特征集中选择一组最优的特征子集,该子集能够保留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征数量。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包括过滤式方法、包装式方法和嵌入式方法。过滤式方法根据特征的统计特性进行选择,如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等;包装式方法将特征选择与分类器性能结合起来,通过交叉验证选择最优特征子集;嵌入式方法在模型训练过程中自动进行特征选择,如决策树、LASSO回归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本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作为特征选择的主要方法。对于高光谱数据,计算各波段光谱反射值与粮粒水分含量的相关系数,选择相关系数较大的波段作为特征波段;对于机器视觉数据,计算各特征与样本类别的相关系数,选择相关性较高的特征用于建模。

  特征优化是对选择后的特征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提高特征的质量和有效性。常用的优化方法包括特征归一化、特征变换、特征组合等。特征归一化可以消除不同特征之间量纲的影响,使得所有特征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特征变换可以将原始特征映射到新的特征空间,提高特征的表达能力;特征组合可以通过不同特征之间的组合,产生新的更有意义的特征。

核心代码

高光谱图像校正与预处理

  高光谱图像的校正与预处理功能,是整个高光谱分析流程的基础。首先进行黑白校正,消除光照不均匀和暗电流的影响;然后使用5点移动平均滤波对光谱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去除随机噪声;最后基于波段范围选择需要的特征波段。代码中的波段选择部分采用了基于波段范围的简单选择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与水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选择相关性更高的特征波段,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该函数的输入包括原始高光谱数据、全黑标定数据、全白标定数据和波段范围,输出为校正后的高光谱数据和选择的特征波段,便于后续的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以下是高光谱图像校正与预处理的核心代码,主要实现了黑白校正、噪声去除和波段选择等功能:

function [corrected_data, selected_bands] = hyperspectral_preprocessing(raw_data, dark_data, white_data, bands_range)
    % 高光谱图像校正与预处理函数
    % 输入参数:
    %   raw_data: 原始高光谱图像数据
    %   dark_data: 全黑标定图像数据
    %   white_data: 全白标定图像数据
    %   bands_range: 波段范围
    % 输出参数:
    %   corrected_data: 校正后的高光谱图像数据
    %   selected_bands: 选择的特征波段
    
    % 1. 黑白校正
    [rows, cols, bands] = size(raw_data);
    corrected_data = zeros(rows, cols, bands);
    
    for i = 1:bands
        % 避免除零错误
        denom = white_data(:,:,i) - dark_data(:,:,i);
        denom(denom == 0) = 1;
        corrected_data(:,:,i) = (raw_data(:,:,i) - dark_data(:,:,i)) ./ denom;
    end
    
    % 2. 噪声去除 - 移动平均滤波
    smoothed_data = zeros(rows, cols, bands);
    window_size = 5;
    
    for i = 1:rows
        for j = 1:cols
            for k = (window_size+1)/2:bands-(window_size-1)/2
                % 5点移动平均
                smoothed_data(i,j,k) = mean(corrected_data(i,j,k-(window_size-1)/2:k+(window_size-1)/2), 3);
            end
        end
    end
    
    % 3. 波段选择 - 基于相关性分析
    % 这里需要与水分含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选择相关系数较大的波段
    % 假设moisture_content为对应的水分含量数据
    % 此处为示例代码,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数据进行计算
    
    % 计算每个波段的平均反射率
    mean_reflectance = zeros(1, bands);
    for i = 1:bands
        mean_reflectance(i) = mean(smoothed_data(:,:,i), 'all');
    end
    
    % 选择波段范围内的波段
    selected_bands = bands_range(1):bands_range(2);
    
    % 返回校正后的数据和选择的波段
    corrected_data = smoothed_data;
end

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中的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功能,是实现粮粒和杂质自动识别的关键步骤。首先将彩色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减少计算量;然后使用中值滤波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接着采用自适应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将目标物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之后进行形态学操作和孔洞填充,得到完整的二值图像;最后提取连通区域,并计算其形状特征和颜色特征。提取的特征包括周长、面积、长宽比、圆形度、矩形度、欧拉数、不变矩和颜色均值等15个特征,这些特征能够全面描述粮粒和杂质的外观特性,为后续的模式识别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该函数的输入为原始彩色图像,输出为提取的15维特征向量,便于后续的模式识别和分类。以下是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中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的核心代码,主要实现了图像分割、形态学操作和特征提取等功能:

function features = image_segmentation_and_feature_extraction(image)
    % 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函数
    % 输入参数:
    %   image: 原始彩色图像
    % 输出参数:
    %   features: 提取的特征向量
    
    % 1. 图像灰度化
    gray_image = rgb2gray(image);
    
    % 2. 噪声去除 - 中值滤波
    filtered_image = medfilt2(gray_image, [3, 3]);
    
    % 3. 图像分割 - 自适应阈值分割
    binary_image = imbinarize(filtered_image, 'adaptive', 'Sensitivity', 0.5);
    
    % 4. 形态学操作 - 开运算和闭运算
    se = strel('disk', 3);
    opened_image = imopen(binary_image, se);
    closed_image = imclose(opened_image, se);
    
    % 5. 填充孔洞
    filled_image = imfill(closed_image, 'holes');
    
    % 6. 提取连通区域
    [labeled_image, num_objects] = bwlabel(filled_image);
    
    % 7. 特征提取
    features = zeros(1, 15);  % 15个特征
    
    if num_objects > 0
        % 计算第一个连通区域的特征(假设每个图像只有一个目标物体)
        stats = regionprops(labeled_image, 'All');
        
        % 形状特征(8个)
        features(1) = stats.Perimeter;  % 周长
        features(2) = stats.Area;  % 面积
        features(3) = stats.MajorAxisLength / stats.MinorAxisLength;  % 长宽比
        features(4) = 4 * pi * stats.Area / (stats.Perimeter^2);  % 圆形度
        features(5) = stats.Area / (stats.BoundingBox(3) * stats.BoundingBox(4));  % 矩形度
        features(6) = stats.EulerNumber;  % 欧拉数
        
        % 不变矩(7个)
        moments = stats.Moments;
        hu_moments = hu_moments(moments);
        features(7:13) = hu_moments(1:7);
        
        % 颜色特征(2个)
        % 获取目标区域的颜色信息
        mask = labeled_image == 1;
        red_channel = image(:,:,1);
        green_channel = image(:,:,2);
        blue_channel = image(:,:,3);
        
        % 计算RGB颜色空间的均值
        features(14) = mean(red_channel(mask));  % R通道均值
        features(15) = mean(green_channel(mask));  % G通道均值
        % B通道均值可以作为第16个特征,但这里只使用前15个特征
    end
    
    % 返回提取的特征
end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训练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与训练功能,是实现粮粒水分预测和杂质识别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输入特征进行Z-score归一化处理,消除不同特征之间量纲的影响;然后将数据集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接着创建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设置隐含层节点数和训练参数;之后使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训练神经网络,该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最后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的性能,计算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²)和相对误差等指标。该函数的输入包括特征矩阵、目标值向量和隐含层节点数,输出为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和性能指标,便于后续的模型应用和评估。通过该代码,可以快速构建和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粮粒水分含量的预测和杂质的识别。
以下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训练的核心代码,主要实现了神经网络的构建、训练和评估等功能:

function [model, performance] = ann_model_creation_and_training(features, targets, hidden_layer_size)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训练函数
    % 输入参数:
    %   features: 输入特征矩阵
    %   targets: 目标值向量
    %   hidden_layer_size: 隐含层节点数
    % 输出参数:
    %   model: 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
    %   performance: 模型性能指标
    
    % 1. 数据归一化
    [features_normalized, input_mean, input_std] = zscore(features);
    
    % 2. 划分训练集和验证集(7:3)
    n_samples = size(features_normalized, 1);
    n_train = round(n_samples * 0.7);
    
    % 随机打乱数据
    idx = randperm(n_samples);
    train_idx = idx(1:n_train);
    val_idx = idx(n_train+1:end);
    
    % 训练集和验证集
    train_features = features_normalized(train_idx, :);
    train_targets = targets(train_idx);
    val_features = features_normalized(val_idx, :);
    val_targets = targets(val_idx);
    
    % 3. 创建神经网络模型
    input_layer_size = size(features_normalized, 2);
    output_layer_size = 1;  % 单输出
    
    % 创建前馈神经网络
    model = feedforwardnet(hidden_layer_size);
    
    % 设置训练参数
    model.trainFcn = 'trainlm';  %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model.trainParam.epochs = 1000;  % 最大迭代次数
    model.trainParam.goal = 0.001;  % 目标误差
    model.trainParam.min_grad = 1e-6;  % 最小梯度
    model.trainParam.mu = 0.001;  % 初始μ值
    model.trainParam.mu_dec = 0.1;  % μ减小因子
    model.trainParam.mu_inc = 10;  % μ增大因子
    model.trainParam.max_fail = 6;  % 最大失败次数(早停)
    
    % 4. 训练神经网络
    model = train(model, train_features', train_targets');
    
    % 5. 评估模型性能
    % 训练集性能
    train_outputs = model(train_features')';
    train_mse = mean((train_outputs - train_targets).^2);
    train_rmse = sqrt(train_mse);
    train_r2 = 1 - sum((train_targets - train_outputs).^2) / sum((train_targets - mean(train_targets)).^2);
    
    % 验证集性能
    val_outputs = model(val_features')';
    val_mse = mean((val_outputs - val_targets).^2);
    val_rmse = sqrt(val_mse);
    val_r2 = 1 - sum((val_targets - val_outputs).^2) / sum((val_targets - mean(val_targets)).^2);
    
    % 计算相对误差
    train_relative_error = mean(abs(train_outputs - train_targets) ./ train_targets) * 100;
    val_relative_error = mean(abs(val_outputs - val_targets) ./ val_targets) * 100;
    
    % 存储性能指标
    performance.train_mse = train_mse;
    performance.train_rmse = train_rmse;
    performance.train_r2 = train_r2;
    performance.train_relative_error = train_relative_error;
    performance.val_mse = val_mse;
    performance.val_rmse = val_rmse;
    performance.val_r2 = val_r2;
    performance.val_relative_error = val_relative_error;
    
    % 6. 保存归一化参数,用于预测
    model.input_mean = input_mean;
    model.input_std = input_std;
    
    % 返回训练好的模型和性能指标
end

重难点和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了基于高光谱技术的粮粒水分无损检测模型:传统的粮粒水分检测方法多为破坏性检测,且检测速度慢、效率低。本研究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建立了粮粒水分的无损检测模型,实现了快速、准确的水分检测。

  2. 提出了基于决策树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粮粒与杂质识别方法:传统的粮粒杂质识别主要依靠人工感官评价,主观性强、效率低。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和人工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先通过决策树识别具有明显特征的杂质,再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多特征识别,实现了粮粒与杂质的自动分类。

  3. 开发了集高光谱成像和机器视觉于一体的粮食品质检测系统:本研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粮食品质检测系统,集成了高光谱成像和机器视觉技术,能够同时实现粮粒水分检测和杂质识别。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为粮食品质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结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机器视觉和高光谱图像技术的粮食品质智能检测系统,实现了粮粒含水率的无损快速检测以及杂质与不完善粒的自动识别分类。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 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获取了粮粒在400-1000nm波段范围内的光谱特征信息,并结合多元散射校正、波段选择等预处理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光谱数据的质量。

  • 粮粒与杂质识别:通过对比不同背景色的分割效果,选择了白色卡纸作为背景色,提高了图像分割的准确性。提取了15个形状和颜色特征,采用决策树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粮粒与杂质的识别模型,总体识别正确率在90%以上,实现了粮粒与杂质的自动分类。

  • 完整的粮食品质检测系统软件,实现了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和结果显示等功能。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为粮食品质的自动化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检测系统的硬件参数和算法模型,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探索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在粮食品质检测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扩大系统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适用于更多种类的粮食和农产品的品质检测,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Chen, Q., Zhao, J., & Wang, N. (2021). Hyperspectral imaging for food quality analysis and safety inspection: A review.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11, 710-727.

[2] Kamruzzaman, M., ElMasry, G., Sun, D. W., & Allen, P. (2020).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for quality and safety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 review.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19(1), 79-101.

[3] Wang, S., Povey, M. J. W., Holmes, M., & Sun, D. W. (2022).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 for assessing quality of cereal grains.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123, 83-96.

[4] Liu, F., He, Y., & Li, L. (2023). Machine vision-based detection of wheat kernel defects: A review.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6, 107543.

[5] Li, J., Su, Y., Rao, X., & Ying, Y. (2024). Detection of corn moisture content using hyperspectral imaging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40(5), 273-281.

最后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