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AI项目管理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兵,我参与和评审过数十个人工智能项目。其中,最令人头痛的时刻,往往不是在技术选型或算法调优阶段,而是在项目立项之初,被CEO或财务总监问到那个致命的问题:“这个项目,大概需要多少预算?”
尤其是在大模型成为标配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GPT-4、Claude、文心一言、通义千问……模型选择琳琅满目,但它们的计费模式却是一团“精致的迷雾”:输入Token和输出Token价格不同、每秒推理费用和每秒训练费用迥异、不同的上下文长度又会极大地影响单次调用的成本。我的团队曾经为了给一个简单的智能客服项目做预算,需要同时打开七八个浏览器标签页,反复查阅不同厂商的定价文档,再手动制作一个极其复杂的Excel表格进行模拟计算。这个过程不仅耗时数天,而且任何一个参数的误读或一个公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最终的预算偏离实际一个数量级。结果就是:要么预算报得过高,项目直接被毙;要么严重低估,导致项目中途因资金断裂而夭折。
我相信,这绝不是我们一家之困,而是所有AI团队负责人和技术决策者共同的“切肤之痛”。我们迫切需要一把“尺子”,来丈量大模型应用的模糊成本边界。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