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选择,其普及程度日益提高,预计到2025年需要建设和发展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基础设施。然而,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基础充电设施分布不均衡和电网供需矛盾加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便捷性和用户的充电体验。因此,研究充电桩有序充电与配电网需求侧响应的结合,成为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有序建设和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安科瑞充电桩收费运营云平台为例,探讨了该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推广智能有序充电技术和建设大量充电桩。2023 年 1 - 5 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114.7 万台,其中新增公共车桩比为 2.6:1,增速不及存量水平。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为 179.7 万座,较 2016 年增长 165.6 万座,增幅高达 1174.47%。其中,直流充电桩及交流充电桩分别为 76.1 万座及 103.6 万座,占公共类充电桩数量的 42.35% 及 57.65%。此外,预测到 2023 年底,我国将新增 97.5 万台公共充电桩,使其总数达到 277.2 万台,同时随车配建充电桩的新增量将达到 340.0 万台,使其总数达到 681.2 万台。然而,尽管充电桩数量快速增长,但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城市边缘地带,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此外,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可能引发电网负荷波动和供需失衡。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和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配电网的运营和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同时降低系统的峰谷差和负荷波动,缓解供电压力,已成为我国电网规划的当务之急。
有序充电与配电网需求侧响应结合的优异性
(一)优化充电设施利用效率
充电桩有序充电可以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和用户需求,合理安排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和功率。当与配电网需求侧响应结合时,可以进一步优化充电设施的利用效率。例如,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通过价格激励或控制策略引导电动汽车充电,避免在高峰时段集中充电,从而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减少闲置情况。
(二)缓解配电网压力
电动汽车大规模无序充电可能会对配电网造成较大冲击,如电压波动、过载等问题。有序充电与配电网需求侧响应结合能够有效缓解这种压力。通过需求侧响应机制,配电网可以实时调整充电桩的充电功率,使其与电网的供电能力相匹配,保障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这种结合有利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当配电网中有大量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时,可以通过有序充电策略引导电动汽车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高峰时段充电,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四)提升用户充电体验
通过有序充电和需求侧响应的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快速的充电服务。例如,根据用户的充电需求和电网情况,为用户推荐最佳充电时间和地点,避免用户在充电时长时间等待或找不到可用充电桩的情况,提高用户满意度。
充电柱收费运营云平台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接入系统的电动电动自行车充电站以及各个充电整法行不间断地数据采集和监控,实时监控充电桩运行状态,进行充电服务、支付管理,交易结算,资要管理、电能管理,明细查询等。同时对充电机过温保护、漏电、充电机输入/输出过压,欠压,绝缘低各类故障进行预警;充电桩支持以太网、4G或WIFI等方式接入互联网,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码充电。
6.2应用场所
适用于民用建筑、一般工业建筑、居住小区、实业单位、商业综合体、学校、园区等充电桩模式的充电基础设施设计。
系统分为四层:
1)即数据采集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层和客户端层。
2)数据采集层:包括电瓶车智能充电桩通讯协议为标准modbus-rtu。电瓶车智能充电桩用于采集充电回路的电力参数,并进行电能计量和保护。
3)网络传输层:通过4G网络将数据上传至搭建好的数据库服务器。
4)数据层:包含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部署数据采集服务、WEB网站,数据服务器部署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基础数据库。
5)应客户端层:系统管理员可在浏览器中访问电瓶车充电桩收费平台。终端充电用户通过刷卡扫码的方式启动充电。
小区充电平台功能主要涵盖充电设施智能化大屏、实时监控、交易管理、故障管理、统计分析、基础数据管理等功能,同时为运维人员提供运维APP,充电用户提供充电小程序。
充电桩有序充电与配电网需求侧响应的结合是推动充电基础设施有序建设和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该策略,可以有效平衡电网负荷,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减少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同时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促进电网供需平衡。安科瑞充电桩收费运营云平台作为实现这一策略的重要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研发,推动该策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应用和推广。同时,加强充电设施与电网的协同规划和建设,提高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启元,张强,欧渊,等.充电桩有序充电与配电网需求侧响应结合的优异性分析
[2]李海斌.基于需求响应的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策略研究[J],2021.
[3]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设计与应用手册.2022.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