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准备好开发环境。我使用的是MySQL 8.0版本,开发工具是VS2019。最关键的一步是要在项目属性中正确配置包含目录和库目录。记得把libmysql.dll动态库文件拷贝到项目生成目录下,否则运行时会出现找不到dll的错误。这个细节新手特别容易忽略。
核心代码从初始化连接对象开始。我定义了一个DatabaseManager类来封装数据库操作,这样更符合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在构造函数里调用mysql_init()初始化MYSQL结构体,这个结构体就像是数据库操作的句柄,后续的所有操作都离不开它。
连接数据库时的参数设置很有讲究。我一开始直接用mysql_real_connect()连接,总是返回NULL。后来发现是字符集的问题,需要在连接后立即设置set names utf8mb4,这样才能支持中文存储。另外,连接超时时间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网络不稳定的生产环境中,我一般设置connect_timeout=10。
接下来重点说说执行SQL语句的部分。我封装了一个executeQuery()方法,里面主要调用mysql_query()执行SQL命令。这里要注意,如果是查询语句,需要处理结果集;如果是更新语句,直接获取影响行数即可。记得每次执行完查询后,必须调用mysql_store_result()来获取结果集,否则会导致连接阻塞。
处理结果集时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我一开始直接用mysql_fetch_row()遍历结果,但发现如果字段值为NULL就会出错。后来改用mysql_fetch_lengths()获取每个字段的实际长度,配合row[i]指针来提取数据,这样就稳妥多了。提取出来的数据还要进行类型转换,比如把字符串转为整数或浮点数。
关于内存管理,这里有个血泪教训。最初写完代码测试时,发现内存泄漏很严重。后来才发现每次处理完结果集后,必须调用mysql_free_result()释放内存,最后还要用mysql_close()关闭连接。特别是在异常处理分支中,这些释放操作一个都不能少。
在实际开发中,我建议对数据库操作进行分层封装。最底层是基础的连接管理,中间层封装常见的CRUD操作,最上层根据业务需求提供具体的接口。比如我封装了insertUser()、queryUserById()等方法,这样业务代码看起来更清晰,也便于后续维护。
参数化查询是必须的。我见过有人直接用字符串拼接SQL语句,这简直是给自己挖坑。正确做法是使用预处理语句,通过MYSQL_STMT结构体来实现。先调用mysql_stmt_prepare()准备SQL模板,然后用mysql_stmt_bind_param()绑定参数,最后执行。这种方式既能防止SQL注入,又提升了执行效率。
事务处理在业务逻辑中很重要。我通过mysql_autocommit()关闭自动提交,在执行一系列SQL后手动调用mysql_commit()提交,出现异常时则调用mysql_rollback()回滚。特别是在处理资金相关的业务时,事务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最后说说错误处理。我发现在每个API调用后都要检查返回值,一旦出错就调用mysql_error()获取错误描述。把这些错误信息记录到日志中,对后续的调试和问题定位帮助很大。
经过这个项目的实践,我的体会是虽然ORM框架很方便,但直接使用MySQL API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库操作的底层原理。特别是在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下,直接调用API可以更好地进行优化。希望这些经验对正在学习MySQL开发的同学有所帮助。如果大家在开发中遇到其他问题,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157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