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BEV、Transformer、Occupancy Network、多模态融合、自动驾驶、感知系统
一、引言: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跃迁
自动驾驶的感知系统正经历从“识别目标”到“理解场景”的范式转变。传统2D图像+目标检测的方式已难以应对复杂交通场景中的遮挡、异形障碍物等问题。为此,BEV(鸟瞰视角)+ Transformer + Occupancy Network 的组合成为当前自动驾驶感知架构的核心路径,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多模态、时序一致、几何语义统一的3D/4D感知空间。
二、BEV:统一视角的空间表达
✅ 定义与作用
BEV(Bird’s Eye View)将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数据统一投影至车辆坐标系下的俯视平面,消除透视畸变,形成“上帝视角”。
✅ 技术优势
-
全局一致性:360°无死角感知,避免前视相机盲区。
-
多任务共享:检测、跟踪、分割、预测等任务共用统一空间。
-
规划友好:直接输出栅格地图,便于下游路径规划模块调用。
✅ 实际案例
-
仙途智能在环卫场景中,通过BEV多模态融合实现低矮障碍物、垃圾、扬尘等长尾目标的检测,精度提升超30%。

三、Transformer:跨模态与时序的融合大脑
✅ 核心机制
Transformer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建模BEV特征图中的长程依赖关系,实现:
-
多模态特征融合(图像+点云+毫米波)
-
时序信息聚合(多帧融合,形成4D感知)
-
遮挡区域推理与轨迹预测
✅ 性能表现
-
特斯拉FSD系统中,Transformer将小目标漏检率降低62%,场景理解延迟降至80ms。
-
Waymo FusionNet采用跨模态注意力机制,在恶劣天气下识别精度提升30%。
✅ 挑战与优化
-
计算开销大:采用轴向注意力(Axial Attention)或分块策略降低复杂度。
-
传感器同步性要求高:需硬件级时间同步与标定校准。
四、Occupancy Network:从“识别物体”到“占据空间”
✅ 概念与演进
Occupancy Network(占用网络)由特斯拉提出,将3D空间离散化为体素(voxel),预测每个体素是否被占用,无需预定义目标类别,直接建模环境的几何占用状态。
✅ 技术流程
-
多相机图像 → 3D特征空间
-
深度网络预测体素占用概率
-
生成3D占用网格(Occupancy Grid)
-
支持动态物体、静态障碍物的统一表达
✅ 关键优势
-
应对遮挡与异形障碍:不依赖目标检测框,适用于碎石、动物、施工设施等白名单外目标。
-
实时性高:极越01已实现10ms级推理,支持纯视觉方案落地。
-
4D扩展性:结合NeRF技术可构建时空一致的4D占用网格。
五、三者协同:从感知到决策的闭环链路
| 模块 | 作用 | 输入 | 输出 | 关键技术 |
|---|---|---|---|---|
| BEV | 统一视角表达 | 多传感器原始数据 | 鸟瞰特征图 | 视角变换、多模态投影 |
| Transformer | 特征融合与推理 | BEV特征图+时序帧 | 目标检测、轨迹预测 | 自注意力、跨模态融合 |
| Occupancy Network | 空间占用建模 | 多视图图像 | 3D/4D占用网格 | 体素预测、几何建模 |
三者协同实现:输入 → 融合 → 理解 → 预测 → 决策的端到端链路。
六、未来趋势与挑战
| 方向 | 趋势 | 当前挑战 |
|---|---|---|
| 端到端系统 | 从感知到控制一体化(如特斯拉V12) | 可解释性、安全性 |
| 多模态轻量化 | 纯视觉+BEV+Transformer替代激光雷达 | 极端天气鲁棒性 |
| 4D占用网络 | 引入NeRF、扩散模型实现时空预测 | 计算资源与存储成本 |
| 长尾场景覆盖 | 动态施工区域、非标准障碍物识别 | 数据稀缺与标注困难 |
七、结语:构建“可理解”的自动驾驶世界
BEV、Transformer 与 Occupancy Network 的融合,标志着自动驾驶从“识别目标”走向“理解场景”的关键一步。它们不仅提升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更为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4D建模、生成式AI等技术的引入,自动驾驶将真正具备“类人”的环境理解能力。

395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