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交流的世界里,文字与声音从来不是孤立的。一句简单的“真棒!”可能是由衷的赞美,也可能是带着讽刺的调侃——其真实含义高度依赖于说话时的语调、语速和重音。传统自然语言处理(NLP)专注于文本分析,如同只阅读剧本却忽略了演员的表演,丢失了交流中至关重要的情感、意图和细微差别。多模态NLP,特别是文本与语音的结合,正致力于弥补这一鸿沟,让人工智能更接近人类的感知与理解方式,开启人机交互的崭新篇章。
一、 为什么需要文本与语音的结合?单模态的局限
-
信息缺失:
-
纯文本: 丢失所有副语言信息(韵律、语调、节奏、停顿)、说话人特征(音色、年龄、性别推断)和即时情感色彩。文本“也许吧”可能是犹豫、冷淡或讽刺,单靠文字难以判断。
-
纯语音: 缺乏明确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义边界。同音词(“公式” vs “攻势”)、复杂专有名词、背景噪音等会显著降低语音识别的准确性。语义理解也更困难。
-
-
歧义消解困难:
-
文本中固有的歧义(词义、指代、结构)难以仅靠上下文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