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卡的发展历程

显卡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诞生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

- 在微型计算机发展前期,没有独立显卡的概念,显示信息经过CPU计算后,输出到主板上由若干集成电路块组成的显示单元,再转换为显示器可辨认的信号进行输出,这种显示设备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显示功能。

- 1981年,IBM推出两种显卡——单色显卡(MDA)和彩色绘图卡(CGA),这是最早的显卡形态,但都属于2D显卡,只能实现2D画面的色彩显示。

- 1982年,IBM又推出了MGA(Monochrome Graphic Adapter),又称大力士卡,除能显示图形外,还保留了原来MDA的功能。

2. 独立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 - 90年代中期):

- 1987年,VGA标准出现,显卡开始从主板上独立出来,这为显卡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此时,显卡第一次能显示256种色彩。

- 20世纪90年代初,Trident公司推出了Trident 8900/9000显卡,被认为是现代3D显卡的鼻祖,但严格意义上第一代真正的3D显卡是Trident 9685。

- 1995年,3dfx公司推出了第一款3D图形加速卡——Voodoo,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的出现标志着2D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3. 群雄逐鹿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 21世纪初):

- 1993年,黄仁勋创立了英伟达公司;同年,ATI公司成功上市,这两家公司成为日后显卡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 1998年,3dfx公司的Voodoo 2推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3D显卡领域的地位。同一时期,ATI公司推出的Rage Pro也表现出色。

- 2000年,英伟达发布具有历史意义的GeForce 2系列,其中的GeForce 2 MX广受欢迎,GeForce 2 MA400成为了很多CS玩家的标配。

4. 两强争霸期(21世纪初 - 2010年代):

- 2009年,AMD发布了最强单芯显卡HD5870,在性能上大幅领先英伟达的GTX285。

- 2010年,英伟达发布GTX480,为了追求性能牺牲了功耗。2012年,英伟达的开普勒架构诞生,代表显卡是GTX680,其核心频率首次突破1GHz,性能提升的同时功耗下降。

- 2013年底,英伟达发布开普勒架构的GTX700系列显卡,GTX780Ti性能出色。

5. 技术创新期(2010年代至今):

- 英伟达的GTX900系列采用麦克斯韦架构,重点提高了能耗比。

- 英伟达推出帕斯卡架构的GTX10系列显卡,性能提升明显,加上当时的矿潮以及AMD显卡的不给力,GTX1060成为一代神卡。

- 2018年,英伟达发布图灵架构显卡,加入了RT Core和Tensor Core,支持光线追踪以及超分辨率采样技术。

- 英伟达的安培架构RTX3000系列显卡将光线追踪和DLSS推向新的高潮。

- AMD也推出了新的RDNA架构的RX系列显卡,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与英伟达形成竞争态势。

 

如今,显卡技术仍在不断发展,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功耗、更好的散热以及对新技术的支持等都是未来显卡发展的方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