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in云--REST API为何不适合实时通信

  

🎬 HoRain云小助手个人主页

 🔥 个人专栏: 《Linux 系列教程》《c语言教程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推荐

前些天发现了一个超棒的服务器购买网站,性价比超高,大内存超划算!忍不住分享一下给大家。点击跳转到网站。

专栏介绍

专栏名称

专栏介绍

《C语言》

本专栏主要撰写C干货内容和编程技巧,让大家从底层了解C,把更多的知识由抽象到简单通俗易懂。

《网络协议》

本专栏主要是注重从底层来给大家一步步剖析网络协议的奥秘,一起解密网络协议在运行中协议的基本运行机制!

《docker容器精解篇》

全面深入解析 docker 容器,从基础到进阶,涵盖原理、操作、实践案例,助您精通 docker。

《linux系列》

本专栏主要撰写Linux干货内容,从基础到进阶,知识由抽象到简单通俗易懂,帮你从新手小白到扫地僧。

《python 系列》

本专栏着重撰写Python相关的干货内容与编程技巧,助力大家从底层去认识Python,将更多复杂的知识由抽象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内容。

《试题库》

本专栏主要是发布一些考试和练习题库(涵盖软考、HCIE、HRCE、CCNA等)

目录

⛳️ 推荐

专栏介绍

核心原因:通信模型的根本性不匹配

详细拆解 REST API 的“不适合”之处

1. 缺乏服务器推送能力

2. 高昂的开销与低效性

3. 无状态性 vs. 有状态需求

4. 单向通信的局限性

试图用 REST 模拟实时通信的“补救措施”及其缺陷

何时使用 REST,何时使用实时方案?

结论


img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架构问题。REST API 不适合实时双向通信场景,根源在于其基础通信模型与实时需求存在根本性的不匹配。

简单来说,把 REST API 用于实时通信,就像试图用写信的方式来进行一场激烈的电话辩论——机制本身决定了它既慢又笨拙。


核心原因:通信模型的根本性不匹配

特性

REST API (请求-响应模型)

实时双向通信 (如 WebSocket)

通信发起方

永远由客户端发起

服务器和客户端都可以随时主动发起

连接状态

无状态。每次请求后连接通常关闭,下次请求是全新的。

有状态的持久化连接。一旦握手,连接会保持打开。

数据流方向

单向:客户端问,服务器答。

双向、全双工:数据可以同时双向流动,像打电话。

延迟

。每次通信都有建立TCP/TLS连接的开销。

极低。一旦连接建立,数据可以直接推送,无需额外开销。

服务器推送能力

原生不支持。服务器无法主动通知客户端变化。

核心能力。服务器可以在任何时刻将数据推送给客户端。


详细拆解 REST API 的“不适合”之处

1. 缺乏服务器推送能力

这是最致命的缺陷。在实时场景(如聊天、实时股价、在线游戏)中,服务器需要能在事件发生时立即通知客户端。

  • REST 的困境: 客户端不知道服务器何时有新数据。它只能不断地去“问”服务器:“有新消息吗?”(轮询)。

    • 短轮询: 客户端频繁发送请求(例如每秒一次)。大部分请求的回复是“没有新消息”,这造成了巨大的、不必要的网络和计算资源浪费。

    • 长轮询: 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如果没有新数据,会“挂起”这个请求直到有数据或超时。这比短轮询好些,但每次收到数据后,客户端必须立即建立一个新的连接来等待下一次更新,仍然有延迟和开销。

对比 WebSocket: WebSocket 连接建立后,服务器一旦有新消息,可以直接通过这个持久连接推送到客户端,延迟是毫秒级的。

2. 高昂的开销与低效性

REST API 基于 HTTP/1.1,而 HTTP/1.1 本身并不是为低延迟通信设计的。

  • 每次请求的头部开销: 每个 HTTP 请求都携带大量的头部信息(Cookie、User-Agent 等),即使数据体很小。

  • TCP/TLS 握手: 对于 HTTPS 的 REST API,每次新建连接都需要进行 TCP 的三次握手和 TLS 的加密握手,这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

对比 WebSocket: WebSocket 在初始握手后,后续通信的数据帧头部极小(通常只有2-10字节),并且没有连接建立开销,极其高效。

3. 无状态性 vs. 有状态需求

REST 的原则之一是无状态,这有利于水平扩展。但实时通信本质上是有状态的

  • 服务器需要知道哪个用户连接到了哪个服务器实例,并维护这个会话状态。

  • 使用 REST,要实现这种状态感知非常复杂,通常需要引入额外的心跳机制和会话管理。

对比 WebSocket: WebSocket 连接本身就是有状态的,服务器天然地知道连接的存在和健康状况。

4. 单向通信的局限性

REST 严格遵循“客户端请求 -> 服务器响应”的模式。在实时协作编辑(如 Google Docs)或多人游戏中,数据流需要是双向且并发的。用 REST 模拟这种模式会变得极其复杂和笨重。


试图用 REST 模拟实时通信的“补救措施”及其缺陷

为了弥补 REST 的不足,人们想出了一些折中方案,但它们都有明显缺点:

  1. Polling(轮询)

    • 缺点: 效率极低,浪费资源,延迟高(最大延迟等于轮询间隔)。

  2. Long Polling(长轮询)

    • 缺点: 实现复杂,超时处理麻烦,连接不稳定时恢复机制复杂。

  3. Server-Sent Events(SSE)

    • 优点: 允许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基于标准 HTTP,实现简单。

    • 缺点仍然是单向的(只能服务器推客户端)。对于需要客户端也频繁向服务器发送数据的场景(如游戏)不适用。并且浏览器兼容性有微小差距。

这些方案通常被统称为“HTTP 流”或“Comet”技术,它们是在 REST/HTTP 模型上打的补丁,而不是原生支持。


何时使用 REST,何时使用实时方案?

场景

推荐技术

原因

获取用户信息、提交订单、查询商品列表

REST API

由用户操作触发,不需要服务器主动推送。简单、成熟、易于缓存和调试。

即时通讯、聊天应用

WebSocket

需要极低延迟的双向消息传递。

实时数据仪表盘(股价、体育比分)

WebSocket 或 SSE

服务器需要持续推送更新。如果只需接收,SSE 更简单。

在线协作工具(如 Figma, Google Docs)

WebSocket

需要双向、高频率的操作同步。

多人在线游戏

WebSocket

对延迟极其敏感,需要高频双向通信。

结论

REST API 是一种优秀的架构风格,但其设计初衷是用于对资源进行无状态的、基于请求-响应的操作。​ 它就像一本设计精美的产品目录:你查阅(请求),它展示(响应)。

实时双向通信场景的核心需求是低延迟、高频率、双向的数据流动,这更像是一场电话会议。WebSocket 等技术就是为这种“电话会议”而生的协议。

因此,将 REST API 用于实时场景是“削足适履”,会导致性能低下、资源浪费和实现复杂。正确的做法是为不同的场景选择最合适的工具:用 REST 处理业务逻辑和资源操作,用 WebSocket 处理真正的实时交互。在现代应用中,两者通常是共存的。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纰漏,欢迎各位大佬评论批评指正!😄😄😄

💘💘💘如果觉得这篇文对你有帮助的话,也请给个点赞、收藏下吧,非常感谢!👍 👍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