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上一篇文章《hostapd源代码分析(一):网络接口和BSS的初始化》中,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数据结构hostapd_iface和hostapd_data以及网络接口和BSS的初始化设置的过程。下面,我要在这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hostapd的工作机制。hostapd的模块结构如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hostapd通过一个叫做“event_loop”的核心模块来处理来自各个模块的事件。一开始我觉得hostapd是以多线程的方式来异步处理各个事件的,但其实hostapd从头到尾都是单一线程——是的,我们的hostapd是移植到的MIPS的嵌入式系统上面(我们用的是RouterStation Pro),这么多的线程在嵌入式Linux上面是不现实的。其实,hostapd是通过socket来接受其他模块发来的消息的,并通过select()或者poll()系统调用来轮询各个socket的描述符,一旦发现众多socket描述符中有可用的描述符时,便调用相应的回调函数来处理相关事件。(关于select()或者poll()的用法,请各位读者参考《Advanced Programming in the UNIX Environment》和《UNIX network programming》等书籍中的相关介绍,本文不做赘述)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关于event loop的数据结构。打开src/utils/eloop.c,部分代码如下:
//eloop_sock表示一个注册的socket
struct eloop_sock {
int sock; //socket的描述符
void *eloop_data; //回调函数的第一个参数
void *user_data; //回调函数的第二个参数
eloop_sock_handler handler; //当事件发生时调用的回调函数入口
....
};
//eloop_sock_table表示已经注册的socket列表
struct eloop_sock_table {
int count; //已注册的socket个数
struct eloop_sock *table; //具体的socket注册信息(描述符,回调函数参